明清兩國著急決戰,李明勛卻是一點也不著急,他接到的江南消息原本就比洪承疇和順治接到的要全面,李君度攻占南京后的第五天他就已經收到了消息,而李君度還簡單的向他報告了進軍和招撫計劃,李明勛相信,自己的兒子會快速平定江南,斷了明軍的退路和明清兩軍的糧餉來源,畢竟淮安糧草大營與東南戰區主力軍之間已經沒有什么天險和軍隊了。
因此,在向偽明政權宣戰之后,李明勛直接駁回了北洋戰區那主動出擊,各個擊破的計劃,命令全軍全面后撤,放棄膠萊運河以西的所有城鎮,堅壁清野,如果不是顧及登萊有三百多萬百姓會受到敵軍的威脅,李明勛甚至會把軍隊直接撤到青島要塞區,利用那里的要塞把明清這幾十萬軍隊消磨干凈,而不是去和兩支軍隊公平對決。
當然,撤往青島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李明勛是不會容許滿清和偽明再度肆虐登萊,而且也不想失去這個畢其功于一役的機會。而促成李明勛主動迎戰的還是洪承疇秘往青州,勾連滿清這件事。
安全局在滿清方面知道了洪承疇到了青州,見了順治,但是同樣的情報卻沒有在沂州獲得,包括馬吉翔在內的偽明高官都不知道這件事,由此,安全局和統帥部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判斷,那就是敵軍可能要逃跑。
江南光復,湖廣空虛,三藩北伐,想與合眾國決勝而不得,最穩妥的辦法應該是把青州大營和沂州大營這兩支精兵撤往北方,再徐徐圖謀,縱然有冀魯豫軍管區的阻礙,縱然會有合眾國主力追擊,但總會可以把主力帶走的,如果是在北方敵境縱深決戰,李明勛寧可選擇在膠東半島一決勝負。
安全局甚至預計,偽明那些領兵的勛貴將領可能會直接誅殺明帝,再歸滿清,反正江南已經丟了,相對來說,還掌握華北的滿清似乎更有前途。當然,這一切判斷都是錯誤的,無論是順治還是洪承疇,都想破釜沉舟,與合眾國一決勝負。
李明勛最終做出的戰略決策是收縮防御,預設戰場與清虜、明賊決一死戰,而李明勛選定的戰場則是膠萊運河以西的百脈湖地區。
百脈湖位于高密城以北,是膠河與五龍河匯聚低洼之地形成的淺水湖泊,除了夏秋多雨季節,其更像是一片方圓七八十里的沼澤地,從明中葉開始,本地百姓便大規模開發百脈湖,挖溝放水,墊土淤田,百脈湖的面積不斷縮小,而合眾國兩度主政山東,為了屯田種糧,也是進行過開發,特別是深挖膠河河道,把百脈湖水引入膠萊運河,讓這片湖泊徹底消失,只是在多雨季節,再度淪為沼澤。
百脈湖東北方向便是運河,東南則是膠州舊城和膠州新城,從膠州港到百脈湖,陸地運輸僅有百余里,而春季開化之后,舢板小船便可以沿著運河直達百脈湖地區。
李明勛將陸軍主力從運河向西南,沿著百脈湖構筑工事,布置營寨,一直延伸到已經半廢棄的高密城,將高密作為一個防守的重要節點,拉開了六十余里的防線,除了少數兵馬沿著膠萊運河警戒,全部主力布置到了百脈湖的東南的大營里,包括第2、第4、忠貞軍、近衛第一軍、戰區下轄的七個混成旅或者獨立旅,另有朝鮮、日本外藩援軍組成的東方軍團四萬人,鄭彩率領的外藩軍團四萬五千人,此外還有九龍、婆羅洲、非洲、巴拉望等開拓公司組成的內藩軍團三萬八千人,合計兵馬超過三十萬,另有后勤、輜重、舟橋、守備等后備力量,及其指揮的壯丁、義軍共計二十萬,整個百脈湖大營,連綿幾十里,五十多萬人,二十多萬馬騾進駐其中。
李明勛在百脈湖預設了戰場,明清聯軍別無選擇,如果他們執意向東,越過運河進入膠東,還是向南從百脈湖東側進攻,那么陸軍就可以穿越冰封的百脈湖沼澤區,把明清聯合從中切斷,分割包圍,明清聯軍只能從西北方向進攻,穿越這片冰封的沼澤區,去撞合眾國強力的重兵集團。
初春的百脈湖,還是沒有從凜冬的酷寒之中擺脫出來,凍硬的地面和各類雜草、灌木夾雜其中,部分地區還是厚薄不均的冰面,這里沒有干凈的水,沒有可以信賴的道路,甚至連取暖用的柴草都少,構筑工事用的石塊和木頭要從幾十里外運來,即便是挖土,也要刨開凍硬的地面,附近的村莊完全被陸軍破壞燒毀,就連百脈湖里的一些草窩子和灌木叢也被點燃,在堅壁清野方面,合眾國一旦做出決定,就會執行的非常徹底。
在安丘,明軍與清軍完成會師之后,洪承疇立刻向大半年沒有得到有效補給的清軍了四十萬石軍糧,順治與永歷甚至沒有來得及會面,兩軍便是同時開拔,向百脈湖方向前進,他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江南的消息很快會傳遍北方,軍心會不穩定,將領會有退意,唯一慶幸的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候,對面的合眾國沒有提出更為寬容的勸降條件,但合眾國進駐百脈湖東南的消息已經傳來,必須加快速度進軍,盡快進入戰場,立刻開戰,若不然,對面那支專業的軍隊,肯定會筑造出不亞于臨朐、青島那樣的防御工事,屆時,明清聯軍的兵力優勢將會完全喪失,一旦戰爭變成了消耗戰,那注定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