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頓說道“因為歐洲聯盟把艦隊收縮到了南非地區,中國海軍無法決戰,也不知道要拖延到幾時,所以中國陸軍率先發動了日本戰爭,這本能讓韃靼人和歐洲人欣喜若狂,可日本的那位將軍卻敗給了中國現任的執政官,李海閣下,原本應該讓中國失血的日本戰爭,卻因為迅速的勝利和智慧的政治操控,讓中國的實力再一次躍升,但韃靼人和聯合艦隊都不想率先動手,為他人做嫁衣,一直到桃花石皇帝被韃靼和明國的叛徒擄走,造成中國同盟關系出現動蕩,因此韃靼與聯合艦隊不約而同發動了戰爭。”
“確實,那曾是最好的機會,可惜的德魯伊特爾和拉斐爾葬送了這次絕好的機會,還有你,諾頓先生,你也要為歐洲在東方利益范圍的整體丟失負責。”科隆幾乎咬牙切齒的說道。
諾頓呵呵一笑,或許歐洲人在東方的整體利益下降,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卻是利益躍升的,他沒有理會科隆的無禮,而是繼續陳述“中國的元首閣下把重心投入到了海洋方向,所以聯合艦隊的壓力很大,那個時候,雖然中國人對海軍實力有信心,但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取勝,所以在陸地的進攻很保守,按照那位元首閣下原本的計劃,1661年下半年在山東的進攻應該以消滅韃靼人在山東的精銳為目標,也為了牽制韃靼人在福建的進攻強度,可惜的是,那位背叛者張存仁卻及時收縮了兵力,利用早已修筑的青州大營工事和山東本地地主的支持,堅持了下來,使得當時的統帥只能等待重炮等技術兵器和更多軍團抵達。
那個時候,中國人肯定是想先占領山東,再攻擊中原和韃靼人的首都,但韃靼人卻不想失去山東,于是韃靼人皇帝率領精銳南下到了山東。而這給了李明勛閣下一勞永逸的機會,所以決戰再次被拖延,當然,中國陸軍海外援軍甚至北洋軍團中部分軍隊不適應山東的嚴酷天氣,也是造成戰事拖延的因素。
之后,元首得到消息,韃靼皇帝要把南方最精銳的韃靼軍團調到山東,這讓元首的野心更加膨脹,吃掉韃靼一族全部的精銳,就是拆掉韃靼帝國的骨頭,這太有誘惑力了,因此,元首把最適應北方戰事的一個軍團調遣到了韃靼人的起源地,并且在遼東那個地方取得了勝利,而北洋軍團也在山東包圍了韃靼人的精銳軍團,原本戰爭應該在去年結束,可桃花石皇帝得到了對韃靼和中國都不滿的地主和官員的支持,在最富庶的江南重建了他的帝國,這讓元首閣下的野心再次膨脹”
說到這里,諾頓有些激動,他站起來,說到“與我們歐洲的文化不同,東方帝國的所屬似乎更傾向于正統,而我對正統的理解則是這片土地的百姓更傾向于接受哪位皇帝的統治,顯然相對于異族的韃靼人和商人出身,沒有貴族血統的元首閣下,那位桃花石皇帝更有正統,但是元首和中國的貴族和紳士們是不可能把自己用鮮血鑄就的王座讓給桃花石皇帝,而還都南京則給了元首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或許元首曾經計劃在消滅韃靼帝國后再出兵攻殺桃花石皇帝的明國,但這是對正統的挑戰,也是對盟友的背叛,而機會出現了,桃花石皇帝是與帝國曾經的背叛者合作,在中國人看來,他投靠了叛徒,讓其正統的地位不再那么被人接受,也是元首和他的中國取代桃花石皇帝和他的明國,成為中國唯一正統的最好機會。
而新建立的明帝國顯然不是中國的對手,他們迫切的希望得到元首閣下的承認以繼續存續下去,而那位聰明的元首則利用了這種心理,他對新生的明帝國的態度模棱兩可,迫使其把精銳的軍隊調遣到山東,以增加自己的籌碼,而我們那位元首樂得如此,原本在山東,他只能消滅一個帝國,現在是可以消滅兩個了,而這兩個帝國任何一個都不是他的對手,只能聯合,而聯合則意味著,元首在政治上取得了全面的勝利。”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