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軍進行了收攏,可近三十萬軍隊,其中還有十萬左右的騎兵,依舊是人山人海,旌旗蔽野,大軍沿著百脈湖沼澤邊緣展開,東西超過二十五里,這已經超過了這個時代指揮的極限,在商討之后,李明勛把大軍分成左翼、中軍和右翼。
李明勛沒有選擇平均分配兵力,雖然他的戰略選擇是防守,但也是防守反擊,而不是一味的死板,他親自坐鎮中軍,執掌近衛軍和四個北洋混成旅以及外藩兵團,而主力則放置在更容易展開的左翼,原因很簡單,左翼瀕臨高密城,百脈湖靠近高密的部分開發最為完善,少有冰面、沙梁、草窩等崎嶇地形,更容易展開兵力,也更容易進攻。
執掌左翼兵團的是武行,嫡系的第二軍、忠貞軍兩個主力軍,外加三個騎兵旅和海外援軍中戰斗力最強,裝備也最完善的內藩軍團,合計十三萬軍隊。
而陸軍司令,也是陸軍中威望最高的高鋒執掌右翼軍團,右翼面對的百脈湖是低洼地帶,多有冰面,甚至湖區,但也需要防備穿過百脈湖和膠萊運河的敵軍,高鋒以第四軍為主搭配朝日為主的外藩軍團進行防守,另有幾個新訓的團營增強,擁有最有利的地形,卻也是兵力最薄弱的地方。
而左翼與中軍、右翼的兵力配置則完全不同,武行指揮左翼,直接把其最信賴的第二軍和忠貞軍擺在最前沿,而內藩軍團則在側后配置,三個騎兵旅則在最后,以備不測。而中軍、右翼則是不同,李明勛和高鋒不約而同的把外藩軍團擺在了最前面,以精銳的近衛軍和主力軍作為預備部隊,特別是高鋒指揮的右翼,東方軍團在正面陣列上一線鋪開,第42師與幾個新訓營團作為右翼中間,而甲等師的第4師和同樣強力的41師則被高鋒配置在了右翼還要右后方的張魯河的河堤密林之中,既作為預備隊,同樣也防備敵人繞過百脈湖與運河的中間地帶偷襲。
顯然,從兵力配置上來講,李明勛用的斜擊戰術,集中優勢兵力在一個方向,以形成強有力的進攻能力,而在右翼則利用地形地利的優勢進行防守。
遠處可以看到明清聯軍騎兵踏出的煙塵,偶爾有旗幟從白茫茫的曠野之中閃爍,槍聲和爆炸聲持續不斷,在起伏不定的沼澤的地區,騎兵能發揮的作用有限,而精銳的獵兵們則可以利用地形掩護穿插伏擊,李明勛在右翼主帥高鋒和左翼主帥武行的陪同下視察整個戰場,武行指著眼前遮蓋住大片百脈湖沼澤的一片高地說道“四號高地是一個隱患,兵法曰,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四號高地為這片這場最高之處,海拔超過七十米,東西近三里,面北崎嶇,面南舒緩,我不占,敵必占,敵若占,便可為固守之地,亦掩其行蹤,敵無論繞行高地之后,或繞遠百脈湖東岸,都不得而知。”
李明勛不用看,就是知道四號高地在什么位置。如今大軍基本是西北至東南展開,而這個四號高地就在中軍偏靠右翼的位置,距離前沿足有四里,正是位于陸軍絕對火力之外,也深入到沼澤區域。
“向前占領四號高地,我軍便是要從東北至西南展開,再往東往北則是冰湖區,無論攻防都無法借持地利,以此形態對敵人,那就只能在左翼和中軍進行硬碰硬,敵有兵力之優勢,必當繞行左翼,迫使你左翼向西更大范圍延伸,到時你如何聚攏兵力進攻”李明勛反問道。
武行微微皺眉,高鋒笑道“可若是放棄四號高地,向沼澤邊緣部署我右翼兵力,則敵軍若攻我右翼,便是要想冰湖與右翼之間區域拉扯,造成敵軍退無可退之境地,而我中軍穩當,便是敵軍突破右翼,我后有預備隊抵擋,又有中軍側擊,也可保證敗而不潰,而若我中軍反擊,戰時攻占四號高地,那便是一刀斬斷敵軍脊梁,亦是大勝之機。”
“元首閣下,敵軍出現了,西北方向,似是李本深部”近衛軍將領忽然說道。
李明勛拉開望遠鏡,向西北方向看去,果然是明軍李本深部,馬步各半,正在進占三號高地,那高地位于左翼之正面,周圍也有幾道沙梁土丘,正適合做防御的核心,李明勛正觀察著,發現一直被重視的四號高地上出現了敵騎行蹤,接著便是有大量步卒出現,高鋒訝然叫出聲“既有清軍也有明軍,看來敵軍要把四號高地作為指揮所在了,這樣一來,豈不是主力靠右,看來是要以清軍為主進攻了,順治小兒倒也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