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東方軍團對陣的中原新軍和西北綠營則完全不同,西北綠營依舊是兵從將領草隨風的習慣,各家總兵、副總兵和參將領著麾下兵馬,經過調整,多半五千人左右一個大方陣,混編了火槍手、弓箭手、長矛手和普通的冷兵器士兵,但騎兵多半已經集中起來,大方陣本身就是縱深,分前中后三營。
中原新軍則很有章法,其采用的是對抗陸軍線列步兵時常用的方陣,與東方軍團一樣,混編披甲長矛手與火槍手,只不過其陣列更為厚重,是九排陣列,前三排是長矛手,后六排是火槍手,采用的是兩排為單位的三段擊戰術,簡單實用,只不過采用的是進攻態勢,改為了長矛手在后,火槍手在前了。清軍本就有兵力優勢,所以采用兩層方陣,仍然向東北突出好大一塊,而清軍依舊不滿足,不斷向東北拉伸戰線,把裝配的火器的團練和包衣兵向東北調遣。
正如高鋒所說,一旦敵軍完全展開,進攻之后,其左翼末梢便會以縱隊前進,出現在陸軍右翼的右面,轉身之后,便是側擊的有利態勢,只不過,清軍陣列太厚,單位規模太大,士兵素質也不高,特別是轉移陣位的包衣兵和團練兵,亂哄哄的,像羊群一樣,等他們拉開架勢,整備進攻,多半已經是到中午了。
“動手吧,我們得到命令了”左右翼的指揮部里,武行和高鋒幾乎同時下達了命令,只不過在具體布置上,二人有所不同。
武行命令軍中配屬的十二磅野戰加農炮,無論是配屬給各師的還是獨立炮兵單位的,一律靠前調遣,進行火力準備,瞄準的就是湖廣與團練兵團和北方勛鎮軍團的幾個重要支撐點,而在火力準備之后,前沿的四個旅的線列步兵發動第一波進攻,騎兵在側翼策應,先攻占明軍的前沿支撐點,摧毀炮壘、柵欄等設施,然后再行投入大兵團主力,一鼓作氣,攻破明軍大陣。
而高鋒指揮的右翼原本是防守的,但卻率先挑起了戰事,其辦法很簡單,把獨立的炮兵單位向前支援,穿插到東方軍團的方陣間隙之中,然后往前沿部署火箭彈,支援的炮兵單位在命令尚未下達之間就已經部署到位,在得到了統帥部的許可之后,高鋒命令火箭營、工兵團往前沿布設火箭彈,襲擊清軍大陣。
隨著命令下達,三十多輛輜重運輸車從后方前進,穿過了各方陣之間的間隙,進入前沿,布設地點都是選定好的,地面平坦,少有起伏,方便車馬進入,而使用的火箭彈不是陸軍的重型火箭彈,而是輕型火箭彈。
這種火箭彈不用依賴專業的發射車和發射槽,只需要一根三腳架,把火箭彈架設在上面,點燃就能發射,射程與重型火箭彈差不多,只是威力小一些,也沒有那么多的彈種,非常方便,這種便攜火箭彈也不是沒有缺點,首先只以來三腳架,使得其精度非常低下,其次,這類火箭彈安全度很低,畢竟沒有陸軍那種標準的存儲發射箱,所以不能大規模生產運用,只能臨時裝填火藥,現場組裝的火箭彈存在各類問題,威力不同,射程不同,甚至成功率也難以把握,因此多半用于襲擾戰或者陣地戰,這類火箭彈清軍在青州大營見識的很多。
馬車把發射手和火箭彈運送到指定的地點,發射手小心翼翼的打開盛放火箭彈的箱子,把重達五十斤的火箭彈從草團和棉絮之中抱出來,也不敢放在地上,等著另外的同伴展開發射架,再行放置。
李明勛對這個流程非常熟悉,但在望遠鏡里看到,一處瞄準中原新軍的發射陣地上,士兵們大大咧咧的搬運火箭彈,甚至有的火箭彈摔在地上,而布設的三腳架也沒有按照操典規定間隔超過五米,他便知道這有貓膩,李明勛笑道“高鋒這個家伙,虛虛實實,一下布設上千枚,豈不是要嚇死對面的清軍。”
正如李明勛猜測的那樣,這一千枚火箭彈里,只有兩百枚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使用竹子木頭隨手造出來,用瀝青涂抹成黑色的,目的就是逼著清軍出兵,破壞這些火箭彈。
果然,隨著右翼往前沿布置了大量火箭彈,清軍立刻做出了反應,西北綠營軍團中分別疾馳出四支騎兵,向著火箭的發射陣地沖擊而去,而在他們身后,則是運動著四個步兵大陣,以為后繼,而這正中高鋒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