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鋒看了一眼戰場,看到無數的炮兵撲倒,而對面的火槍依舊在襲擊,野戰炮位根本沒有任何防御設施,而炮兵若想作業只能挺直了身子,他無法接受陸軍的寶貝疙瘩這么被打死,命令炮兵后撤,而且是快速后撤,這意味著一噸重的十二磅加農炮和半噸重的重型榴彈炮被擱置不管,只有輕炮可以隨隊撤退。
“讓42師靠前,準備增援。”高鋒命令道。
顯然,高鋒對于東方軍團并沒有信心,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己方兵力少,只能一線拉開,攤薄兵力,而對面兵力多,雖然在敵軍前進過程中,己方的炮兵給對方造成巨大殺傷,但前沿的火力對比依舊占據劣勢,對面的厚重方陣是六排火繩槍,而己方只有三排,如果是陸軍,這并不是什么巨大的劣勢,畢竟燧發槍有射擊速度優勢,但東方軍團使用的是火繩槍。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戰斗率先在右翼與中軍結合部爆發,清軍的戰術提早暴露,雖然有三個炮兵連被打殘,甚至丟掉了一半以上的火炮,但右翼指揮部立刻傳令其他炮兵連,謹慎作戰,尋機撤退,所以在清軍前進的時候,炮兵以最快的射速攻擊,優先攻擊清軍的炮兵,而當清軍步兵大陣靠近到二百五十米,要停下的時候,己方的炮兵就直接撤退了,雖然這樣重創了清軍炮兵,保存了己方的炮兵,但卻對清軍步兵的殺傷很少,使得東方軍團的步兵陣列的壓力更大。
臨近中午,雙方的步兵終于開始交火,清軍步兵采用的是交錯前進的射擊戰術,前兩排射擊完,就地裝填彈藥,然后是中間兩排,繼而是后面兩排,而披甲長矛兵一直跟隨在后面,如同一個碾子,不斷前進,開火不斷。
而東方軍團的射擊戰術則完全相反,第一排射擊完,鉆過后兩排,到最后裝填彈藥,然后是第二排射擊,后撤,第三排射擊,后撤。清軍是齊射一輪前進一次,東方軍團則是射擊一輪,后撤一次,盡可能的與清軍保持距離。
顯然,這不是線列步兵的射擊戰術,原因很簡單,線列步兵之間肩并肩,肘碰肘,每個步兵只占據半米的空間,而火繩槍為了安全,兩個步兵之間拉開至少一米,甚至一米五的距離,如果是燧發槍射擊,只能是兩排或者三排齊射,前排死了,后排補上,輪轉前進和輪轉后撤都不可能。
東方軍團的各方陣都以輪轉射擊對付輪轉射擊,目的就是為了維持雙方之間的距離,二百五十米的距離是火繩槍直瞄射擊最遠距離,區別是,清軍火槍手只是大體瞄準就進行射擊,而東方軍團受到陸軍的整訓,知道應該瞄準對面的腳面進行射擊開槍的瞬間槍口為上揚。
雖然東方軍團的火力只有對方的一半,但卻擁有射擊效率,原因在于秩序,這類遠距離射擊,齊射才有命中率,但對于東方軍團來說,當第一排射擊完后撤的時候,已經裝填好的第二排早已處于待發狀態,所以可以立刻齊射,繼而后撤,但清軍不同,中間兩排要從前兩排中間穿過,穿過之后,隊列已經不完整,要重新整隊,才能實現齊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