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雙方的火繩槍也完全不同,東方軍團裝配的是陸軍淘汰的火繩槍,雖然已經落后,但卻是標準的制式軍械,紙殼定裝彈、金屬推彈桿、統一規范的鉛彈讓他們的裝填時間誤差很小,而清軍不同,只有少數裝配的紙殼定裝彈,大部分制式竹筒定裝的火藥,推彈桿也是木質的不敢快速用力推,怕斷里面,西北綠營甚至還有很多是散裝彈藥。
因此,清軍理論上的火力倍之于東方軍團,實際上并未完全發揮出來,雙方進行著低效率的齊射,打的雖然有模有樣,但是傷亡率并不高,但是雙方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也不高,敵我雙方都有崩潰的跡象,齊射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甚至于有時候已經打不出齊射了,而進行了幾輪射擊后,戰場上密布硝煙,又是無風的天氣,視野受阻的敵我雙方火槍手的命中率越來越低。
不出預料的是,第一批崩潰的是甲字九號方陣,接著是乙字一號、二號,乙字五號、七號,原因很簡單,這些方陣面對的中原新軍中的山東、河南部分精銳新軍,這些張存仁時代留下來的新軍成建制的裝配了燧發槍,這些清軍的戰術與其他方陣不同,直接把六排燧發槍手分為兩批,前面的三排進行射擊,后面的三排只負責裝填,每次齊射,那都是東方軍團三倍的火力,殺傷很大,而對陣的東方軍團從第二輪齊射就被打懵,而且越打越亂,以至于他們打傷的清軍,還不如清軍自己弄傷的多。射擊的第三排的槍口距離第一排的臉太近了,如果第一排蹲下,那將失去前進的能力,所以產生了槍口灼傷,為避免這個問題,槍械應該足夠長,第一排也應該是最高的士兵,當然,陸軍為解決這個問題,直接改為兩排
陣線大段開始崩解,幸好的是崩潰的方陣后面還有一層方陣,而在布置前后順序的時候,河源田兵衛把戰斗素質更好的方陣擺在了后面,以防止后陣被潰兵沖散沖潰,后陣的軍官也是精挑細選的優秀軍官,但實際上,真正解救右翼陣線的卻是清軍那耐不住性子的騎兵隊。
當幾個方陣出現崩潰的時候,兩支千人規模的騎兵跟上,想要趁機沖垮切斷整個右翼陣線,而反應過來的后陣長矛兵則從中央向前運動,然后向兩翼散開,把火槍手保護在了后面,外圍的火槍手也是把刺刀拔出來,塞進槍口了,以拒騎兵沖擊,這些騎兵根本啃不動這種滿身是刺的刺猬,還擋住了清軍燧發槍手的射界,讓整條陣列緩了一口氣,使得隸屬于陸軍42師的步兵營可以機動到位置。
但安全也只是暫時的,清軍燧發槍陣能打破前陣,也能打破后陣,一直與陸軍的步兵面對面才可能完全被阻止,只不過到了那個時候,這已經是無傷大雅的問題了。
右翼面臨的真正威脅不在于糾纏的前沿,而在于清軍不斷派遣的包抄方陣,為了避免被包抄被側擊的命運,清軍每向右翼末梢增兵一個步兵方陣,高鋒也不得不增加一個方陣,無論對手是孱弱的民團還是亂哄哄的包衣營,都必然牽制住右翼的一部分,先是東方軍團中作為預備隊的第五師的兩個團,繼而是四個新軍營,然后是42師的兩個步兵團,最后是右翼戰略預備隊,4師和41師的兩個龍騎兵團、一個步兵旅和一個驃騎兵團,整個右翼像極了一株越冬之后的竹子,節節攀高,不斷的向著東延伸而去,消耗著右翼那本就不多的預備隊,也讓整條陣線越來越脆弱,越來越難以支援。
全本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