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進攻展開的時候,裴成義讓龍騎兵、朝鮮火槍手全都下馬,在清軍中軍形成幾個堅固的方陣,以其為中軍,掩護跟隨上大隊的三個飛騎炮連和一個野戰炮連,但并不展開進攻,然后讓陣列嚴整,戰馬雄壯的胸甲騎兵團出現在了戰場上,在兩軍之間,胸甲騎兵來回驅馳,證明了清軍像情報中說的一般,只有火繩槍這類輕便火器,沒有火炮。
兩千五百名胸甲騎兵陣列嚴整,裝備精良,一看就不是好惹的,至少清軍中,無論滿洲還是蒙古,任何一支騎兵都無法與其對抗,這一點想來他們自己也明白,于是裴成義讓巴特和巴音從左右兩翼出發,派遣小規模馬隊運動到兩側,去牽引驅趕蒙古人的牛羊牲口,如果蒙古人用小規模的騎兵反抗,他們自己就能對付的了,如果用大隊騎兵,便會遭遇胸甲騎兵的側擊,當然,清軍也可能被動應對,那么陸軍只需要費一些功夫,就能牽走大量的牲口。
清軍試圖強行渡河,當大量的牲口走上冰面的時候,沒有經過加固的冰面承受不住突如其來的壓力,導致冰面破裂,大量牲口溺死。
雙方僵持之中,裴成義敏銳的發現,清廷對于蒙古部落的控制力還是很強的,在陸軍大規模驅趕牛羊的時候,視之為生命的蒙古部落軍隊竟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騷亂,足可以說明這一點。
“將軍你看,滿清皇室開始渡河了。”一個參謀指著巴林橋上出現的明黃旗幟,說道。
裴成義拉開望遠鏡,細細一看,那些正是滿清皇室,所用的馬車也都是漢家模樣,不是蒙古人常用的那種,眼瞧著左翼巴特那邊已經把靠近敵騎兵的幾群牛羊驅趕走,戰場沒了障礙,而且那里距離巴林橋比右翼也近一些,若是能擊潰,便可以用火炮炮擊巴林橋,切斷敵人的退路,全殲河南之敵,于是吩咐道“把六磅炮留下,飛騎炮和榴彈炮全部調遣到左翼,讓巴特進攻,告訴他,我們炮彈不多,必須一擊擊潰敵之右翼。”
飛騎炮都是輕便火炮,先進的炮架讓它們調動起來非常方便,在主戰場上,飛騎炮連算不上什么重火力,但在這片戰場,沒有什么武器能比它有更強的火力和更遠的射程了,而巴特接到命令,興奮異常,他早就看出,自己面對的騎兵雖然上萬,但來自漠南蒙古七八個部落,都是沒有見識的土包子,剛過了冬天,馬匹羸弱,又被抽過丁口,兵卒素養也不高,多見蒼首老兵,甲胄更是談不上。
而他麾下的騎兵則在六千左右,一半是吉林綏靖區征調的兵馬,素質也不是很高,但另外的本部三千騎卻是精銳,更不要提還有炮兵支援。
接到進攻命令后,巴特全軍壓上,先掩護飛騎炮兵抵達炮兵陣地,因為對面沒有什么像樣的火炮,所以炮兵們一直前進到距離敵鋒線兩百五十米才是停下,放列之后,立刻開火,而對面的蒙古騎兵顯然沒有見識過這樣的炮兵,甚至有人撿起因為下雨而未爆的榴彈,二百五十米,霰彈的絕對殺傷區,火炮用霰彈在蒙古騎兵群中點出一朵又一朵的血花。
清軍右翼被火炮打的是鬼哭狼嚎,而巴特卻仔細觀察著戰場,他向來自信,卻一點不自大,他敏銳的觀察到清軍中軍有一支馬隊在運動,看服色旗幟似乎是滿洲兵,而且應該是護衛君主的葛布什賢哈超營,這意味著,滿清皇帝確實在面前的敵營之中,而他也清楚,這支沒有出現在主戰場的滿洲強軍縱然只有千余,仍然是能改變戰場格局的力量。
“讓藩兵進攻。”巴特揮手示意,這超乎了將領們的預料,畢竟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而巴特卻堅持如此,他不會在滿洲兵登場前,就派遣精銳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