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從帝國十五年開始,帝國皇帝李君華就展開了海軍和陸軍的改革運動,原因就在于,帝國各階層對于海軍和陸軍的地位和職責充滿了疑惑。
要知道,帝國陸軍參與的最后一次作戰任務還是北伐漠北,而海軍在印度洋海戰之后就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像樣的海戰。隨著裕王西征和理藩院下屬的邊疆區成立,人們發現,幾乎所有的作戰任務都有理藩院的藩兵承擔了,而數量達到了四十五萬規模的帝國陸軍一直駐扎在海內行省,最多在西南邊境進行武力展示,或者打一打土匪和一些西南作亂的土司。
如果陸軍僅僅承擔這種任務,而不去開疆拓土保衛邊境,那為什么每年花費七百五十萬兩養這么一支大規模的軍隊
而海軍也是如此,巔峰時候,帝國海軍擁有六十八艘六十四炮以上的戰列艦,主要分布在本土艦隊和印度洋艦隊,但是這些強大的戰列艦對遠洋作戰的適應非常孱弱,當年印度洋海戰之中就出現了各種事故。
這還不算什么,關鍵是海軍沒有像樣的敵人,西方的殖民者已經完全被打垮了,英國人與荷蘭人的海上武力都在下降,他們更多的依靠于帝國建立的印度洋秩序,早已不敢挑戰,比如當年對帝國威脅最大的荷蘭奧蘭治級歸國大帆船,超過一千五百噸的排水量,爪哇海戰和印度洋海戰的時候,這種大帆船都擁有七十門以上的火炮,除了戰列艦,其余艦船都不是對手。
但是到了帝國十五年后,人們驚奇的發現,奧蘭治級經過的改進,噸位擴大到了兩千噸級,甚至更高,但是火炮數量卻大大降低,火炮甲板被大量改造為貨倉,常規狀態下四十門左右的火炮逐漸降低到了二十門左右,到了帝國二十年后,甚至出現了完全取消火炮甲板的大帆船,只在船尾樓和露天甲板裝一些短重炮和輕炮,這種火力就是應對普通海盜的。
后來是開普敦報告說,這些無火炮甲板的大帆船已經不是歸國大帆船,它們一般從檳城出航,或者從巴達維亞起航,有武裝船只護航抵達檳城再出發,而它們根本不返回歐洲,而只是到帝國在南非的自由港開普敦,在那里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長租倉庫,然后把貨物直接放在倉庫里,由武裝運輸船再從開普敦裝載運輸,前往歐洲。
印度洋航路上,他們采用小船隊制度,幾乎每月都有船只往返,而在大西洋航線,則是采用大船隊制度,每年兩趟運輸。
荷蘭人的做法很快被英國、葡萄牙效仿,而法國、丹麥兩國的東印度做的更徹底,這兩家東印度公司的船連印度洋都不進了,就在開普敦采購東方貨物,或者派遣人員乘坐開普敦到檳城的月度班船,在檳城采購后,雇傭帝國船只,運貨到開普敦,然后再用自己的船運回去,又一次丹麥東印度公司的船失火,直接在開普敦雇傭了帝國船只,掛上他們的國旗出發了。
這些國家的船連炮都沒有了,為什么帝國還要維持這么大規模的戰列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