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致遠級對標一級戰列艦,但并不代表它是一級戰列艦的減火炮甲板版本,從設計到建造它都是執行遠洋作戰的標準,與其他重巡不同的是,致遠級擁有變身為戰列艦的能力。帝國的一級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了三千八百噸,致遠級則是達到了兩千噸,在歐洲,這已經是一級戰列艦的排水量。
只要有基本的造船能力和合適的材料,致遠級就可以通過加高露天甲板船舷加裝木板的辦法成為一艘擁有兩層火炮甲板和一層露天甲板的戰列艦,它的火炮會達到八十四門,只不過它的新加裝的防御力不如純粹的戰列艦,只不過這僅僅是傷亡率的問題。
致遠級唯一的缺憾就是造價,與一艘三級戰列艦平齊,但它卻能做到三級戰列艦不能做的事,也因為高造價,所以誕生了美洲級重巡航艦。
美洲級巡航艦采用的是致遠級的外形和戰術原則,但是沒有再對標一級戰列艦,而是對標的最低的六十四炮戰列艦,它的速度更快,自持力也更強,火力也與致遠級一樣兇悍,只不過就是防御力不行,如果改裝成戰列艦,加入海軍決戰,肯定會很慘烈,但美洲級的建造成本就比較低,也是被需要規模的帝國海軍可以接受。
當然,改革進行的很徹底,海軍也逐漸做出了妥協,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戰列艦數量,規定擁有兩層及以上火炮甲板的戰列艦數量維持在四十艘,當然,這只是和平時期的編制問題,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后,帝國海軍參與歐洲戰事增多,最多時候海軍戰列艦達到了七十五艘。
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海軍為了增強戰斗力,選擇減少等級,提高火力的辦法,原本的六十八艘戰列艦中,一百門火炮以上的一級戰列艦,九十到一百門火炮的二級戰列艦,七十四炮戰列艦和六十四炮戰列艦都有,改革之后,二級戰列艦最先被取消,因為海軍發現這類戰列艦建造成本相當高接近于一級戰列艦,而在戰斗力上無法對三級戰列艦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尤其是歐洲出現的一些擁有三層火炮甲板的,火炮數量在八十門以上的三級戰列艦。
六十四門火炮的戰列艦也被取消,對七十四炮戰列艦進行改裝,新建的戰列艦要求必須全部三層火炮甲板,火炮數量提升到八十二門以上。
由此帝國海軍主力戰艦實際就兩種,一種是一級戰列艦,除了萬歲號,全部是三層甲板戰列艦,火炮數量在一百零六到一百一十二之間,第二種就是三層火炮甲板的三級戰列艦,火炮數量在八十二到八十八之間。這樣改革之后,一級戰列艦能對所有歐洲戰艦形成優勢,而三級戰列艦可以對歐洲一二級戰列艦之外的戰艦形成優勢,而且擁有和一二級戰列艦作戰的能力。
這實際上就是體現了海軍的建軍原則,精益求精,追求單艦作戰能力,而不是追求數量。雖然這與海軍歷史相悖,一般來說,海軍強國會追求數量而非質量,而弱國才會追求質量,因為他們無法獲得數量。
但這就是帝國的實情,因為在世界上大部分水域帝國都沒有對手,所以要減少海軍主力艦規模,降低軍費開支,而在用的著主力艦的歐洲海域,帝國總是可以找到盟友,因此往往十幾艘二十艘的戰艦加入就可以獲得改變戰局的能力,更何況帝國海軍還有封存主力艦的傳統,又有致遠級和美洲級兩種特殊戰艦,可以在戰時大量擴充主力戰艦規模。
最重要的是,帝國在歐洲地區的海軍作戰,往往不動則已,一擊必殺的原則,只要參戰就要盡快的解決對手,而不是在一場一場的海上消耗戰中消耗實力,而海軍戰艦火力猛還跑得快,就是能做到這一切的最大的依仗,而隨著蒸汽動力使用,帝國海軍的作戰能力更是會提升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