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帝國二十五年,九龍公司轄地直接變成了一個擁有一百一十萬國民的南洋行省,九龍公司的一切權力都轉交帝國行政機構,但是改制不是說說就可以,九龍地區的復雜情況也讓內閣措手不及。
國內之所以推動九龍改制,主要是工商業主的推動,九龍公司轄地不僅有一百一十萬國民團體,還對真臘地區、南掌王國老撾有壟斷權,如果算上這兩大地區,又多了三百五十萬的人口,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原本,本地絕大部分的經濟資源都被九龍公司壟斷,每年只向帝國上繳年收入五分之一的分紅,帝國財政最多只拿到過三十五萬白銀的收入,而一旦改制,九龍公司轄地的貿易放開,光是海關收入就不只這一點。
全國上下,只有一個部門提出了反對,那就是海外事務部,但殖民公司歸屬于海外事務部管理,這種割肉的行為被其反對也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在帝國高層那里,還有一個人反對,那就是太上皇李明勛,當然李明勛只是反對,沒有阻止,他直接告訴皇帝李君華,這是注定失敗的,但吃一塹長一智,未必是壞處。
但帝國發現,為了繼承九龍公司的權力,就要履行其義務,也就是負擔殖民地的一切管理成本,包括多達七萬人的官僚、軍隊的待遇,而反過來,靠壟斷產生的收益卻蕩然無存。結果就是,在帝國二十五年這一年中,帝國非但沒有獲得任何財政收入,反而財政賬面上虧損了七十多萬兩。
九龍行省的財政收入外加新增的海關收入都投入進去,依舊不夠殖民地和九龍行省的開支,必須讓帝國中央政府填補財政,而最大的虧損就是來自于真臘地區。當年為了籌劃對滿清的全面戰爭,李明勛聯合九龍公司、廣南國和暹羅國,發動了對真臘國的戰爭,把真臘國分割,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但是這個政權僅僅持續了兩代二十一年,就完全覆滅了,真臘地區成為了九龍直接管轄的殖民地,兩百多萬人的殖民地收不了多少稅收,反而要維持相當規模的軍隊和官僚,而貪腐問題又十分嚴重,成為了改制之后最大的無底洞。
一年的改制,讓帝國高層認識到,帝國直轄殖民地,對帝國經濟有利,但對帝國財政不利。由此不僅婆羅洲、非洲殖民地逃過一劫,就連九龍的改制也再一次改了回來,從帝國直轄殖民地,變成公司殖民地。
只不過九龍行省依舊存在,九龍公司只獲得了對真臘和南掌兩地的壟斷權,而把賠錢的殖民地扔出去后,九龍一省就是財政盈余的地方。只不過為了安撫各界,新成立的九龍公司公開募股,股東已經大半換了。
九龍改制失敗之后,帝國讓海外事務部全面調查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與歐洲殖民地的模式,總結出來一個很讓人無奈的結論最好的殖民地,是半殖民地,然后是別人家的殖民地。
帝國擁有很多半殖民地,或者說,幾乎帝國所有的鄰國都屬于半殖民地或者說經濟殖民地,在戰爭中被迫開國的日本自然是第一個,而更多的半殖民地在南亞和東南亞,尤其以中南半島上的緬甸、安南等國最為成功。
半殖民地沒有什么統治成本,帝國可以與之進行相當的自由貿易,是帝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唯一的成本可能就是一開始促進這些國家開國,但這并不一定是戰爭,比如安南國,當年與滿清合作,在滿清覆滅之后,為了避免帝國報復滅國,而選擇向帝國開放。
而其余國家,帝國借助宗主國的身份,對其國內事務進行介入,總是支持那些親近帝國的皇子繼承權力,一步步的促成開放,其中以緬甸最為典型,在滿清覆滅之時,緬甸只是向帝國稱臣納貢,但拒絕開國,帝國還曾制定過對其發動戰爭,只不過隨著大陸擴張,而沒有付諸實施,也是在這個過程,連續三代王位的繼承被帝國介入,一步步的向帝國開放。
這也促進了帝國國家戰略的一個新標準,即殖民地不應該長期作為帝國國家財政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