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計較西班牙王國的債務問題,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可以為本土直接帶來收入,而葡萄牙殖民地大體與西班牙類似,只不過規模小一點,收入也少一些罷了。
而法國人一開始也學習荷蘭人搞殖民公司,開拓北美,但很快就演變成了海外領土,法國把大量冒險者、軍人封為領主,北美洲的新法蘭西最大的受益者是教會,法國國王靠北美的毛皮貿易牟利,雖然也有稅收,考慮到新法蘭西只有不到四萬人,而法國人向來與印第安人友好,沒有像西班牙那樣統治印第安部落,所以在殖民地的收入是乏善可陳的。
至于英國人在北美的殖民地,就更是沒有一丁點實際的財政收入了,英國殖民地高度自治,當地的稅收完全掌握在議會手里,英國國王派遣總督去,議會也僅僅是給總督和他的官僚發工資罷了,拖欠個幾年工資是常事,殖民地在英國議會之中沒代表,自然也就不會稅收給英國國王,殖民地的稅收僅僅用于自己。
與其他國家不同,英國采取壟斷的方式,間接從殖民地獲利,比如只有英國才能與英國殖民地貿易,這使得英國商人在海外有一個穩固的市場,而英國還在殖民地發展捕魚、捕鯨、煙草、靛藍、甘蔗等農業,這些出產的產品,也只能賣給英國人,而這些恰恰是歐洲市場上的暢銷品,因為這些,英國的工業和商業發展起來,擴大的稅基,自然也就得利,但本質上得利的是英國資本家,而非英國政府。
趙文廷給李素介紹完,說道“聽了這些,你也應該明白,既然政府無法從殖民地直接獲得收入,自然也就不會保護殖民地了,因此也就有了本土是本土,殖民地是殖民地的情況。”
正如趙文廷所說,在原本的歷史中,十七世紀的殖民地大體上都是相安無事的,一直到十八世紀,各國本土的戰爭綿延到殖民地,導致殖民地的殖民者之間開戰,抬高了殖民成本。
“您是要告訴我,殿下認為統治秘魯是虧本的,所以拒絕統治,對嗎”李素反問道,在看到趙文廷點頭之后,李素說道“可統治這里并不是虧本的,據我估算,我們的軍事清算行動,至少可以帶來兩千萬兩的收入”
“保守估計是四千萬兩白銀。”一直在后方統籌的趙文廷更了解大局。
李素則是說道“好吧,該死的,竟然比我想的還要多至少一倍趙大人,四千萬的收入打著底,難道還建立不了對美洲殖民地的統治嗎”
趙文廷認真說道“我認為難以成功。世子呀,統治一塊土地是需要人的,暫且不論新西班牙總督區,我們就說秘魯總督區,統治這樣一塊巨大的地方,至少需要十萬人,包括官員和士兵,好吧,我們把士兵去掉,僅僅說官僚,至少需要三萬人,帝國去哪里找三萬個會西班牙語的人呢
別說找不到三萬個類似的官員,連翻譯都找不到呀。所以,只能是利用西班牙人原有的統治秩序,這意味著,在未來至少十年內,秘魯還是西班牙人的,等我們培養出自己的官僚隊伍接替他們的時候,又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如此,我們就要把現在獲得的戰爭紅利去賭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
即便我們成功了,也會面臨各種問題,你認為我們的宗教局能解決上千萬信仰天主教的家伙嗎大量的天主教徒、黑人和白人涌入我們的殖民地,結果會如何呢我們的宗教政策、民族政策和移民政策都非常的嚴苛,這意味著我們的統治成本只會比西班牙人更高。”
李素聽了這些,略微有些冷靜下來,他說道“可這也是上千萬人的大市場,得到它,整個帝國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