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索菲亞并未去做,她不僅不做,還阻止別人去做。其實在她成為攝政王后,射擊軍首領立刻和她發展成情人關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射擊軍對索菲亞產生了不信任感,因為大家都知道,攝政王地位是不穩固的,索菲亞要真的想和射擊軍結盟,就應該直接成為女沙皇才對。射擊軍屢屢提議索菲亞政變,索菲亞都不同意,最終導致射擊軍中將領與其離心離德,在發現彼得年少有為后,紛紛投入他麾下。
在俄羅斯政變中,就是射擊軍中將領提前告知索菲亞的計劃并且支持了彼得。
在確定索菲亞拒絕之后,安全局又自己策動的暗殺,但是三次暗殺都失敗了,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狙擊手干掉了彼得,但最終消息確認,那只是一個彼得的玩伴。要知道,在彼得的少年軍中,彼此的地位是絕對平等的,大家看能力擔任將領,因此狙擊手射殺的那個指揮官并非彼得,而是一個能力出眾的少年軍。
三次暗殺都未成功,就在安全局準備第四次的時候,得到消息,索菲亞攝政王也意識到彼得的威脅,正在謀求成為沙皇,裴元器自然愿意支持,但結局卻是莫斯科的政變,索菲亞殺人不成反被擒,彼得與納雷什家族掌握了整個沙俄。
十七歲的彼得在政變之中展現出的魄力和軍事才能終于讓李君華意識到,這確實是一個難纏的對手,他有些懊悔,但失敗就是失敗了,他原以為裕王會嘲笑自己,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但裕王什么都沒有說,顯然就是給自己留了面子。
兩個小時之后,林君弘取來了密文,裕王闡述了自己接下來的計劃,依舊是與法國結盟,為帝國賺取地緣利益,計劃寫的很詳細,而林君弘在其中發現了一句話,在他看來,這就是李君威對沙俄政變,彼得奪權的看法。
偉大的人可以改變國家,但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成就國家。
彼得就是李君威說的那個偉大的人,而后半句之中所謂合理制度就是英國議會通過的權利法案,確定的君主立憲制政體。
彼得奪權和光榮革命發生在同一年,但歷史證明,彼得確實改變了俄羅斯,但真正成就國家卻是英國的新制度。而李君威手里的權力和資源不足以支撐他扼殺兩個,在二選一的情況下,他選擇了英國,而非沙俄。
雖然還是有些不甘心,但李君華與林君弘商議之后,最終給李君威下達了一個命令,讓其來決定帝國對沙俄的外交策略,理由是申京距離西津太遠。但南港距離西津同樣遙遠,但這從側面反映了,李君華認識到了自己的失誤,希望讓更明智的李君威來進行彌補。
在帝國二十七年的二月,李君威收到了來自申京的命令,但他卻表示自己無能為力,什么都做不了。
原因在于,這已經不是索菲亞剛剛掌權的時候了,早在三年前,索菲亞攝政時期,沙俄就加入了針對奧斯曼帝國的神圣同盟,成為了其中一員,并且發動了對奧斯曼的戰爭,但是與波蘭一樣,俄羅斯在與奧斯曼的軍事行動之中屢屢失敗,這也是索菲亞在國內失去威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