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俄羅斯的領袖未必要英明賢良,但一定要是一個強人,對外強硬可以,對內強硬也可以,否則位置都不安穩的。
因為沙俄加入了歐洲的同盟,這就意味著帝國不可能對其發動戰爭,因為帝國在歐陸戰爭之中的主要戰略是,趁著歐洲主要國家爭戰,搶奪殖民地,占據更有利的地緣位置。神圣同盟與奧斯曼的戰爭,讓帝國穩固了對西津和中亞的同時,同時擁有了開辟蘇伊士運河、鐵路的權限。而大同盟與法國的戰爭,帝國要爭取的是美洲的利益。帝國只是想與法國結盟,而不是要與大同盟為敵,這個原則看起來有些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而沙俄的情況也無需靠立刻發動戰爭來解決問題,雖然彼得在政變之中展現出了英明果決,但并不意味著他就是一位雄主。彼得對政治不感興趣,一切國務都交由皇太后和他的舅舅們來處置,而他則醉心于軍隊的改革和建設,至少現在看來,政變之后的沙俄并不是多了一個英明的君主,而只是多了一個有前途的將領而已。
而且,主政當地的裴元器對這次政變應對的非常得體,政變之后,很顯然的是,帝國試圖暗殺彼得沙皇的秘密已經曝光,但是沙俄沒有公開化,一來他們也不想與帝國開戰,二來沒有證據。安全局雖然三次暗殺失敗,但收尾做的很好,參與暗殺的實施者不是被處死就是調回國內。因為彼得居住在莫斯科的外國角,參與者都是雇傭的外國人,這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政變發生之前,是索菲亞攝政王企圖殺死彼得,提前通知了裴元器,裴元器則立刻聯系烏以風,以演習的名義在鎮北城集結了理藩院和陸軍的兩萬五千兵馬,多是騎兵或者機動步兵,目的就是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干涉,可索菲亞失敗的實在是太快了,射擊軍的倒戈讓莫斯科政變很快結束,沒有給帝國干涉的機會。
但裴元器并未解除戒備,反而要求進入二級戰備狀態,這意味著與俄羅斯接觸的遠疆區、北疆區要進行一定的戰爭動員,從各綏靖區的旗佐抽調精銳的騎兵,調遣到規定的位置,因此,短短一個半月內,理藩院的藩兵加上陸軍就有了四萬人的規模,而部分動員的軍隊都在各地集結,并未前往邊境,而一旦需要,帝國可以在兩個月內動員一支七萬人的軍隊,半年后這個數字是十二萬。
之所以做出強硬的姿態,裴元器就是要告訴俄羅斯,政變不能影響帝國在俄羅斯的利益,尤其是雙方的商業往來、戰爭賠款和海關授權等。
俄羅斯也進行了戰爭準備,卻是把面向奧斯曼的前線軍隊調遣回都城莫斯科,顯然,俄羅斯人依舊記著裕王西征時帝隊的強橫戰斗力。之后雙方進行了接觸,掌權的納雷什家族一貫與帝國友好,他們決定堅持友好的政策,對于帝國參與俄羅斯政變,甚至暗殺沙皇彼得的事,俄羅斯人閉口不談。
而最新的消息是,莫斯科政變沒有影響兩國關系,唯一的遺憾就是彼得沙皇兩次拒絕了帝國使者的求見,縱然在哥薩克等問題上,雙方還有諸多分歧,但整體關系還算友好。裴元器甚至還親自率領一個商團前往莫斯科,而彼得沙皇同樣也派遣了一個五百多人的外交團隊前往西津,只不過誰也沒想到,彼得沙皇就混在這個團隊之中,潛伏在西津、蘇伊士等地,對帝國的軍事和經濟進行了秘密考察。
也因為如此,李君威沒有向兄長抱怨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而是謙虛的表示,他什么都不用做。
而李君威在南港休息了幾個月,得到的好消息是高必成已經攻占了波托西及周圍地區,并且建立了統治秩序,而剛剛抵達南港地區的帝國礦業公司的人員立刻陸地前往波托西,讓國有企業接管銀都是一開始就制定好的計劃,而這家新成立的,隸屬于帝國礦業公司的波托西礦業公司,則更像是一個東印度公司似的機構,擁有軍隊、行政機構,玻利維亞一帶就是它們的專屬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