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壁級戰艦的誕生是帝國海軍改革的一個縮影,可以說是命運坎坷,而一切的一切還要從發生在帝國二十一年的海軍改革說起。
當時海軍改革的主要原因就是海軍舊有體制的戰艦面臨著主力艦無法遠洋作戰,遠洋作戰的艦艇打不過歐洲海軍強國主力艦的窘境,而整個海軍體制臃腫,官僚主義嚴重也是癥結所在。
裝備因素好說,海軍很快就給出了戰列艦級別、艦型簡化,建造就有改造能力的重型巡航艦的改革計劃,因為從帝國二十三年起,相繼有致遠級、美洲級重巡航艦下水,為帝國的美洲戰略做出了巨大貢獻。
海軍改革一開始,作為皇帝的李君華就提出了一個構想,那就是能否使用蒸汽動力,是否并且為海軍戰艦增加裝甲,來提升作戰能力。當然,李君華對海軍不太了解,他的本意其實就是給戰列艦增加裝甲,顯然重心問題導致這是不可能。
而海軍裝備處綜合艦隊需求和海軍造船廠能力,給出了一份詳細的報告,以表示海軍對皇帝的尊重,報告的結論就是現階段做不到蒸汽動力和鐵甲防御,請皇帝另行撥款,做前期研究,預計在帝國三十年就可以擁有皇帝設想的戰艦。
海軍的報告拿出了幾條道理,主要是技術問題,其一就是動力方式,按照海軍說法,雖然民船早在帝國十年起就逐漸采用了蒸汽動力,但都是明輪船,而非螺旋槳,明輪船就像水車一樣的輪子掛在船只兩側,非常不安全,別說戰列艦上的那實心炮彈,就是霰彈齊射就可以毀壞。而海軍在帝國十四年就曾建造了一艘實驗艦艇,裝的就是明輪,為了安全,外包木殼,結果就是船體太寬,不能外海航行。
為了讓皇帝相信,海軍還舉了一個例子,說太上皇舉辦的第二屆蒸汽動力比賽上,使用同樣動力的蒸汽船舶,明輪船跑到十一節,螺旋槳只能跑七節。
其二就是蒸汽動力效率很低,也有能讓三千噸以上的主力艦用的大馬力蒸汽機。當然,所有的理由,在后來看,都是在扯淡,海軍根本不想發展蒸汽動力鐵甲艦,在海軍部的高層眼里,蒸汽動力就應該是一種輔助動力,加到主力艦上,可以不用拖船就可以自由出入港口,如此而已。海軍當時對戰斗力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火炮上。
大口徑滑膛炮、前裝線膛炮、后裝線膛炮、圓盤引信開花彈、觸發式引信開花彈,海軍在火炮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目的就是為帝國戰艦研究一種遠距離的大威力火炮,方向就是使用觸發引信的線膛炮,這樣海軍戰艦就可以在四百米甚至更遠的地方射擊對方戰艦,這個距離,歐洲戰艦無法射穿帝國艦艇,開花彈威力大,可以很快解決對手,甚至火炮數量少的巡航艦也可以憑借這種火炮遠距離收拾對方的戰列艦。
在帝國二十一年的時候,后裝線膛炮已經定型,只不過觸發式開花彈沒有研制成功,而且為了炮彈契合膛線,圓柱型炮彈后面用的是銅,而且容易炸膛,綜合幾種原因,沒有給致遠、美洲兩型戰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