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海軍部的報告,本來一切就結束了,皇帝提出了設想,海軍論證不可行,也就這樣了。但一個意外打破了這種和諧,帝國南洋海岸警備隊警備司令齊昌杰的一份密奏讓李君華意識到,并非是技術做不到,而是海軍官僚主義在作祟。
帝國的海岸警備隊分了北部、中央、南洋、印度洋和非洲五大戰區,警備司令部分別設在海參崴、申京、馬尼拉、檳城和開普敦,與軍隊受皇帝領導的軍部指揮,帝國政府負擔軍費不同,海岸警衛隊由地方政府部分資金,也受各地行政長官指揮,尤其是檳城、開普敦等特殊的城市。
但海岸警備隊的裝備一般由海軍造船廠制造,也是軍種之爭的痼疾,比如陸軍不允許理藩院軍隊擁有超過營級規模的步兵、海軍限制陸軍運兵船不許裝備火炮等等。海軍對海岸警備隊的艦船的限制就是最多兩根桅桿、十門火炮,這本沒有什么,因為海岸警備隊就是受各地指揮緝拿海盜和打擊走私的,海盜和走私商人多用小船。
在帝國二十一年的時候,海岸警備隊趁著海軍改革的春風,提出要打造一批新型戰艦。主要是海岸警備隊現有的縱帆船和中小巡航艦不適應作戰了,越來越多的走私船用三四百噸的飛剪船,動輒跑到十六節,海岸警備隊追不上。而海盜,尤其是南洋地區的海盜,用的是槳帆船,遇到海岸警備隊就鉆群島繞彎子,海岸警備隊大船不夠敏捷。
海岸警備隊需要一種既快又敏捷的戰艦,最終這種戰艦被定義為機帆聯合動力的巡航艦,其實早在帝國十八年開始,深受南洋海盜和走私船騷擾的南洋戰區就提出了這種需求,那時要求的是有撞角的明輪船,反正海岸警備隊面臨的對手很弱,直接開足馬力撞他丫的就行,不怕明輪受損。但是這種戰艦動輒上千噸,海軍根本就不同意。
現在海軍剛告訴皇帝,蒸汽動力戰艦不可行,海岸警備隊就提出方案,為了避免打臉,海軍就壓了下來,理由還是老理由,由海軍造船廠提出技術達不到,但與以前不同,這一次海軍沒有讓報告遞到內閣。這可是犯了忌諱,相當于地方政府隔絕了地方軍隊與申京的聯系。而提出方案的南洋海岸警備司令齊昌杰對此很不滿,而各方都不知道的是,這位中廷出身的官員既兼著安全局的差,也擁有直接向皇帝密奏的權力。
隨著一份密奏直達御前,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政治上的事并沒有壓制住裝備上的事,皇帝對海軍出現了不信任,就蒸汽鐵甲艦發布了三個命令,海軍裝備處再詳細給一份報告,中廷出面邀請冶金、動力、船舶等各界專家給出意見,而南洋海岸警備隊則另一份報告,證明可行性。
海軍裝備處還是老調重彈,科學界的意見是,技術上能做到但是未必實用可靠,海岸警備隊卻給出了完全不同態度,甚至還拿出了艦艇設計方案,直言蒸汽鐵甲艦完全可以建造。
這型由南洋海岸警備隊主導,檳城聯合船廠、帝國南洋動力等諸多單位合作設計的戰艦被命名為獵豹號,在閱讀了報告之后,李君華直接下令,建造一型實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