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米的距離,十二枚炮彈中有四枚擊中了目標區域,有五枚炮彈打在了水面上,其余的都打的比較靠上。打中目標區域的幾枚炮彈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破碎的洞口和被震的錯位的船肋產生的縫隙開始造成進水,相比來說,幾枚打的比較靠上的炮彈擊穿了船舷,打在了火炮甲板上,射殺了十幾個英國人。
但鐵壁號沒有任何猶豫,繼續按照命令炮擊。
“鐵西瓜炮彈,一發裝填,仰角十二度,自由射擊。”張伯謙發出了簡短有力的命令。
在第一發實心炮彈射出之后,酒瓶炮在后坐力的驅動下沿著滑軌快速向上,完成了整個后座行程后開始滑落時,炮手拉動保險,卡住了火炮。炮口位置,炮手先用加裝了螺旋鉤的清膛桿清理了炮膛里的藥包、木片等大塊殘留,這些東西順著有俯角的炮管被拉出,落在了下面的水盆之中,然后是沾了水的清膛桿清理了炮膛內的火藥殘留,之后整個炮組全都忙碌起來,從彈藥庫里提上來的發射藥被塞進了炮膛之中,這一次是標準的十三磅裝藥。
一塊厚重的木塊被推彈桿塞進了炮膛,然后是用繩索與麻布包裹起來的濕泥盤,這兩樣東西的作用是隔絕鐵西瓜炮彈與發射藥,濕泥盤要組織熾熱的彈藥不至于點燃發射藥,而木塊則要防止濕泥盤浸染了火藥。
隨著炮手快速搖動高低機,酒瓶炮高高的揚起了炮口,之后才是裝填最為關鍵的彈藥。彈藥小車被拉到了炮口前,灌入鐵水的地方已經冷卻凝固,在敲擊確認之后,炮手用鐵鏈上的鉤子勾住了炮彈上的內凹環,隨著鐵鏈拉動,滑輪組運動,接近九十磅重的彈藥被拉到了炮口位置,兩個戴著石棉手套的炮手把炮彈塞進了炮口部分,然后伸手把鉤子取下來。
其實用不著推彈桿,十二度的仰角足夠炮彈自動滾下去,但炮手仍然要用推彈桿試探,保證可以安置到位。一直到這個時候,新一輪的裝填才算真正的完成。雖然借助了諸多器械,平時也經過了無數次的訓練,仍然消耗了三分鐘。鐵西瓜炮彈是最復雜的,消耗的時間也最多。
而之所以不用俯角攻擊反而仰角攻擊,就是為了發揮鐵西瓜炮彈最大的威力。
誰也不敢讓灌注了鐵水的炮彈在炮膛里待太久的時間,因此張伯謙一開始就是下達的自由射擊命令。三號炮位首先裝填完畢,燧發點火機點火之后,火藥爆燃,把鐵西瓜炮彈推了出去,此時鐵壁號與不列顛尼亞號的距離連五十米都沒有,炮彈幾乎打的是一條直線,因為有著十二度的仰角,這枚炮彈直接砸在了不列顛尼亞號下層火炮甲板與中層火炮甲板的位置,而這也是最能讓鐵西瓜炮彈發揮威力的位置。
不列顛尼亞號與所有的風帆戰列艦一樣,如果從兩根桅桿之間橫切那么一刀,就可以看到,風帆戰列艦的切面呈現出梨形,內部空間最寬的地方,往往就是下層火炮甲板的位置,這個位置距離吃水線有一米五左右,而再往上,艦體緩緩內收,繼而直線往上。
鐵壁號只有一層火炮甲板,酒瓶炮十二度角在短距離上就是打到這個位置,鐵西瓜炮彈是生鐵鑄造外殼,本身就比較脆,再加上內部注入的鐵水提高的溫度讓外殼更加不穩定,因此這枚炮彈在出膛之后,遇到撞擊,立刻就會撞碎,里面的鐵水迸射開來,灑滿大半個船舷外板的同時,還會向上迸射,點燃動索、不動索乃至船帆。
相反,如果火炮俯角射擊,像是實心炮彈那樣打水線位置,造成的家伙就是所有的鐵水都會灑在船舷外殼最潮濕的地方,大部分會落入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