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枚鐵西瓜出膛,砸在了不列顛尼亞號上,大部分鐵水如同巖漿一樣粘稠的糊在了船殼上,橡木船殼被點燃,而迸射向上的鐵水在灑在更多的地方,一時間不列顛尼亞號籠罩在濃煙與烈火之中,讓英國海軍亂成一團,原本的密集的炮擊隨即變的雜亂。
鐵壁號卻沒有猶豫,所有的朝向不列顛尼亞號的火炮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打出鐵西瓜炮彈,這讓英國人大吃一驚,在后來的很多年里,英國人都沒有搞清楚這類炮彈的秘密,并且將其命名為熔巖炮彈。而這個名字顯然比鐵西瓜要好聽的多,也很快被帝國海軍接受。
第一輪熔巖炮彈打了英國人一個出其不意,在船舷外殼引發了火焰,第二輪緊隨而至,增添了更多的混亂。船舷外殼被點燃非常棘手,風帆戰列艦上沒有什么像樣的撲救方式,沙土和海水都不好發揮作用,但更頭疼的是那些密密麻麻,如網狀的靜支索被點燃。
靜支索就是參與固定桅桿的繩索,一頭拴住桅桿,一頭拴住船舷。這些繩索采用最堅韌的麻繩,十分粗壯,與那些可以拆卸、更換的動索不同,靜支索不能隨意動,因為會導致桅桿折斷。而為了防止海上鹽霧腐蝕,上面都會涂抹上瀝青、桐油等東西,但這些無疑是易燃物品。而呈現網格狀懸掛半空的靜支索上的火藥也難以撲滅,相反,船帆倒是安全一些,因為海戰之中,下層的船帆多半是收起的,防止被鏈彈、桿彈破壞。
第三批熔巖炮彈也發揮出了奇效,或許是因為放置的時間過于久了,導致內部凝結的厲害,在撞到船舷之后并未直接爆裂,而是與實心炮彈一樣,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這幾枚炮彈鉆進火炮甲板破碎、翻滾,制造了很多的殺傷。
熔巖炮彈打完,酒瓶炮進行了散熱,內部炮膛更徹底的清洗。而炮手們則從彈藥庫里運來第三種炮彈開花彈。
海軍曾經對開花彈充滿希望,認為這種炮彈對木質戰列艦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且可以壓制炮臺、為步兵火力支援,但歷次的實驗和實戰,都不支持海軍對這類炮彈的憧憬。
海軍曾經在帝國二十五年,用包括酒瓶炮在內的諸多艦炮進行了開花彈實驗,目標有一艘老式三級戰列艦和崇明島上的幾處滿清遺留下來的炮臺,結果大失所望。
對戰列艦進行炮擊的時候,雖然證明開花彈擁有巨大的威力,但竟然沒有引發火災。這一度讓海軍降低了對開花彈的期待,當然實際作戰中,還是比較容易引發火災的,只不過也容易被撲滅罷了。而對滿清炮臺的炮擊更是讓人不敢相信,在一千四百米和四百米的距離上,對幾座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風雨侵蝕的炮臺進行了高達四百發和二百五十發開花彈的炮擊,結果只是打壞了一座炮臺的一角,技術人員還早已標定,那處坍塌位置存在質量問題。
各種新式的引信和老式引信都進行了測試,結果就是開花彈碰到堅硬的炮臺外壁,就會立刻爆炸。好在,戰列艦的木質船舷不會完全如此。
但即便如此,帝國海軍仍然為艦艇配備了不少開花彈,鐵甲艦四成是開花彈,重巡則是兩成彈藥,分別是榴彈和榴霰彈。而張伯謙也是開花彈的忠實擁躉,他認為,開花彈雖然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但只要運用得當,哪怕只有一枚開花彈發揮作用,就可能產生出人預料的結果。
鐵壁號上使用的是六十磅重,配備金屬圓盤引信的開花彈。這是一種高質量的開花彈,當然這是相比那些用生鐵粗制濫造的開花彈,這種開花彈使用的是灰口鐵鑄造而成,內部空間大,可以裝填更多的火藥,而彈壁比較薄。且經過了內部的打磨和切削,在裝滿火藥之后,讓其不至于重心偏移的太過厲害。這種精準的加工讓這類開花彈的穿甲能力可以與實心炮彈一樣,可是進行測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