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弘想想也是,裕王還怕那點麻煩嗎他點了點那封信,說道“看了這個,也就明白了。”
“二哥、君弘哥,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應該已經去美洲的路上或者已經到了美洲。因為聯合詹姆斯黨,并且英國殖民者的實力遠遠遜色于我遠征軍,除非老天爺一場風暴把我們葬送在大西洋,否則帝國肯定會在北美擁有一塊殖民地。兩位知道,那只是一開始,我的目標一直很明確北美一定要屬于帝國,不許任何國家染指。
這一次出征美洲、歐陸,我對歐洲殖民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在海外領地的擴張、統治上有了更多的想法,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從而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方式有了一個新的計劃,而這個計劃開始于我們對秘魯的占領,而計劃所有的資金在美洲戰爭中開始籌集,除了孝敬父皇與私人花銷,其余的全都在你們面前了。如果你們同意我的計劃,這些錢要給我送回來,作為計劃的資金,如果你們不同意,這筆錢則由二哥處置。
溫馨提議,不要公開處置,我可不想損害我的光輝形象,而我的計劃如下。”
李君威的計劃就是讓李君華下令,把帝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封賞裕王,將其變成裕王封地。這當然不是因為李君威想要學自己的大哥,要在美洲自立門戶,建國稱王。實際上,李君威在書信中保證,假如北美殖民地成為了裕王封地,他本人及直系親屬絕對不會前往北美。裕王封地只是為了讓裕王擁有對北美殖民地的絕對控制權。
李君威首先提到了北美殖民地的特殊性,雖然他無法違背與父親的約定,告訴這兩位哥哥,在原本的歷史上,北美誕生了一個足夠與中華文明對抗的國家,但正如不會有人在這個時代相信,英國有能力成為日不落帝國,西方會壓倒東方一樣,李君威感覺說出來兩位兄長也未必能信。但他還是盡己所能闡述了北美殖民地的潛力,而顯然,對于李君華、林君弘而言,這并不難理解,要知道,當年兄長自立門戶,北美在太上皇眼里是和次大陸一個等級的存在。
正是因為北美擁有無窮的潛力,李君威堅定的認為這塊土地與帝國任何一塊海外領地都有所不同,帝國在其他海外領地可以接受的東西,在這塊土地上絕對不能接受,其中一點就是夷夏雜居之事。
其實在這一點,身為皇帝的李君華與父親、弟弟有著不同的理解,他認為,帝國是中華前所未有之盛世,應該如盛唐一般,對各類族裔、文明、宗教擁有包容性,兼容并蓄是一個強大王朝應有的胸懷。但是李君威則認為,在一些關鍵所在,只有有能力,就不應該主動的包容,而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也應該控制外族的數量,尤其是西方族裔和天方教文明這類與中華存在著千差萬別的族裔和文明。
幾千年歷史,王朝更替,帝國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而已,一個王朝,可以崛起也可以衰落,可以興盛,亦會。大唐時候,太宗、玄宗時萬國來朝,兼容并蓄確實值得向往,但也是玄宗后期諸夷作亂,再后五胡亂華的根源所在。
正是基于這種理解,李君威一手主導南洋排外事件,雖然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沖突,卻把南洋諸行省重新控制在國族手中。也是基于這樣的了解,李君威建議裴元器主動收納無國之人,以外族之力建設帝國的西部邊疆。
但問題就在于,北美是帝國疆域最遠所在,即便是蒸汽動力船只已經發明的時代,依舊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
帝國本土或者海外富裕、人口集中的行省,向外移民,北美應該是最后一個選擇,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指望主動移民難以在短時間形成氣候。而帝國通過行政手段的大規模移民,北美也很難是首選,畢竟在北美前面,還有更為迫切的西津地區、南非地區、美洲行省等地。所以,在未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里,北美的人口規模都會很低,帝國很難在此地建立行省,只能以殖民地方式統治,但殖民統治就意味著一個灰暗的未來,誰也不能保證百十年后,北美還會誕生一個美國,與帝國離心離德的美國,成為帝國最大的競爭者。
畢竟,殖民地就是殖民地,現在的擁有總會在將來失去,當民族獨立的浪潮在全球掀起的時候,那是一種任何強橫帝國都無法壓制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