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海外行省還是海外殖民地,都是有地方意志的,這種地方意志導致的結果就是,地方的利益在很多方面與帝國的戰略相違背的,雙方都要學會妥協。
就比如李君威發起美洲戰爭的時候,美洲行省就比較抗拒,擔心會損害美洲行省與新西班牙總督區多年的走私貿易,這導致了李君威南下秘魯總督區,把打擊的重點放在了南美地區。而在征服秘魯總督區之后,李君威聯系葡萄牙巴西殖民地,把智利、拉普拉塔地區的西班牙殖民者和天主教徒遷移到巴西去,但是隨著澹臺云風在歐洲達成停戰協約,基本確定這些地區屬于帝國之后,開普敦和南非行省就立刻跳出來反對這種驅逐性質的移民。
原因很簡單,這些殖民地靠近的是南非地區,把這里的人口全都驅逐走了,誰來購買南非地區的商品,誰為農場、工坊勞動力,沒有了人口,就不能作為消費市場和原料產地,那要這種殖民地干什么要地不要人帝國還缺少土地嗎
在巴達維亞也是如此,當帝國與荷蘭的條約到期,且沒有續約之后,荷蘭人就要撤離巴達維亞等東南亞地區,但問題是,幾十年的殖民統治,讓巴達維亞這個核心城市擁有了超過四萬人口的荷蘭后裔,驅逐他們要引起沖突,立刻遭到了當地的反對,最終也不過是承認他們的財產,卻不給予公民待遇,這種情況持續了上百年,才磕磕絆絆中解決。
縱然在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行省充斥著這種現象,但是李君威依舊堅定的認為,北美是特殊的,帝國可以接受南洋、南美、西津有大量的外族存在,但是不應該允許這種現象在北美發生。
其實李君威連北美的未來都想象的出來,這塊殖民地會作為國家殖民地,任何帝國國民都可以前來經商和居住,短短幾年時間,波士頓等一些城市就會出現帝國國民聚集的社區,因為這是帝國殖民地,他們會獲得當地政治的主導權,但是這些人絕對不會選擇驅逐原有的英國殖民者,畢竟殖民地百姓的一切都與他們息息相關,需要他們的糧食、勞動力,也需要這些人形成的市場,甚至于要利用他們平衡、對抗美洲原住民,乃至就連娶媳婦都要娶英國媳婦,畢竟殖民地開拓前期,女人是很少的。
與金錢、性命相比,殖民地百姓與英國殖民者在文化、習俗上的差異根本不值一提。而北美殖民地靠近歐洲,為了獲得這片市場,他們會與歐洲形成共同利益,當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更多人口的時候,也會開放接納來自歐洲的移民,幾十年后,這里會形成一個以歐洲移民后裔為主、印第安原住民次之,帝國百姓最少的富饒殖民地。當人口多到空間不足的時候,各種族、文明之間開始對立,處于人口弱勢的帝國百姓自然會請求本土介入,屆時就是一場戰爭,歐洲各國會參與其中。
這種情況下,最好的結局也就是各種族實現隔離,帝國與歐洲共同分享這塊殖民地。最壞的結果就是,帝國被驅逐出北美,至少驅逐出北美東海岸,那里依舊會誕生一個殖民者后裔建立的國家,或許那不叫美國,但絕對會成為一個新的競爭者,無論從文化、情感、種族還是仇恨上,它必然會傾向于聯合歐洲與帝國對抗。
矛盾就在于,現在做的一切就是自己挖坑埋自己,而不做,也同樣是如此。
正是基于對北美殖民地未來的考慮,李君威希望一勞永逸,在統治前期就完成騰籠換鳥,而要做到這一點,最佳的辦法就是把北美變成裕王封地。
當然李君威也避免身為皇帝的兄長多想,他表示,自己和直系親屬絕對不會再次前往北美,避免自立為王,裂土建國的嫌疑。而北美只是作為裕王李君威封地,而非裕王一脈封地。李君威的具體提議是,由他本人出資建立一個殖民公司,擁有對北美東海岸的開拓權,而皇帝以國家的名義給特別授權狀,這家公司對北美的開拓權持續到李君威生命的最后一刻,這樣李君威就可以在北美東海岸實現自己的一切理念。
這也就是李君威為何聯合詹姆斯黨征討北美殖民地的原因,并非遠征軍一方打不下來,而是需要詹姆斯黨去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北美的英國殖民地有二十多萬人,主要就是在北部的新英格蘭和南部殖民地,新英格蘭全都是清教徒,南部殖民地又以英國國教為絕對多數,中部殖民地的天主教徒占據人口不到百分之十。
菲茨詹姆斯又是一個絕對保守的天主教徒,連強迫冷溪步槍團皈依天主教這種事都能干得出來,就知道他會在殖民地做什么了。在他的統治下,英國殖民地必然經濟凋敝、人口流失,而這也就是李君威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