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這才有心情喝茶,他輕松說道“博士,也就是說,您認為從技術和政策兩個角度上,無法阻止歐洲人獲得新技術,也無法阻止他們在全球與帝國相爭。”
潘名器點點頭“我認為是這樣的,但我不得不說,我是學習工科出身,對歷史不是那么的了解,我覺得現在的帝國有些類似于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在全球擴張之中無往而不利,但很快就會有競爭者出現,但是我不認為帝國會與西班牙一樣的結局。對于我們這樣的文明來說,能擊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只要不分裂,只要不故步自封,我們就就永遠會站在這個世界的巔峰。
我知道,您有些焦慮,試圖找到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阻止歐洲的進步。但作為您技術顧問的我,無法給您專業范圍內的提議。但是作為您的忠實支持者,我認為或許從政治領域尋求一種解決辦法,或許更為合適。”
“政治領域,什么意思”李君威問道。
潘名器說道“就以被搶走的兩艘船來說,落在英國人手里和落在法國人手里會是完全不同的結局。我記的大學時候的政治課上說過,蒸汽動力會是工業革命的代表機械,而工業革命不可能爆發于封建君主制度的國家。這是來自太上皇的教誨,雖然我個人不知道太上皇為什么這么確定,但我覺得,總是有道理的。”
“是嗎,或許我應該重溫一下教科書了,這么淺顯的道理,我竟然想了這么久。”李君威笑了。
其實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計劃,那就是幫助詹姆斯二世復辟,假如詹姆斯二世成為英國國王,就算不會成為路易十四那種絕對君主制度,也會對英國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或許是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在帝國二十六年的時候,李君威試圖通過與法王路易十四結盟的方式解決英國,但是路易十四高傲無知,法國在歐陸戰場上節節勝利,拒絕了他,可問題是,法國并不總是節節勝利,而失敗總是讓人冷靜。
在進入帝國二十九年之后,路易十四不斷通過各種渠道釋放與帝國結盟的善意,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官方的。蓋因歐陸的戰爭實在是打不下去了,李君威一開始以為是路易十四又耍什么陰謀詭計,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訊息傳來,李君威感覺路易十四的意思可能是真的。
帝國的歷史軌跡因為李君威父子二人早已發生了改變,但是歐洲的歷史軌跡卻一直沿著原本的走。這主要是東西方來往受限于技術,在蘇伊士通道打通之前,雙方每年就不到十萬噸的貨運量,導致的結果就是東方無法接入西方大規模的沖突,西方同樣也限制不了東方的大國,可是隨著蘇伊士通道的開通和帝國西津地區的崛起,帝國對歐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了。
就以這次大同盟為例,原本的歷史時空中,雙方的軍隊騎兵與步兵各半,騎兵數量還要多一些,步兵的武器也是火繩槍和燧發槍兼備,甚至還編列有大量的冷兵器軍隊,但是隨著帝國陸軍大規模清理剩余物資和舊式裝備,一下子把歐陸交戰雙方的軍事裝備提升了一個半世紀,但雙方的戰術戰法卻沒有大規模的進步。
以線列步兵時代的武器就打方陣戰術的軍隊,結果就是更高的戰爭烈度,更大規模的傷亡。因為戰爭在繼續,而手頭的裝備又不是自己大規模生產的,所以戰損和物資消耗就需要不斷的外購來補充,給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其實不僅是路易十四,神圣同盟的其他國家也承受不住了,所有國家都負債累累。顯然,這場大同盟戰爭打不了九年了,原本歷史中,路易十四打了九年,除了保住了歐陸第一強國的虛名,一無所獲,但那個路易十四可沒得選擇,高傲如他已經到了下罪己詔的地步。
現在的路易十四有了選擇,而他也不準備一無所獲的結束戰爭。路易十四與李君威,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把目光都投射向了一個國家英國。
澹臺云風在一片春風之中走在波士頓的原野上,當然,這座殖民地城市已經被改名為大西洋城,名字的緣由主要是這里已經被命名為帝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總部。他仔細觀察著這片土地,如同外交家月刊所說的那樣,這片專屬于帝國裕王的殖民地富庶和繁榮,而且相當的穩定。殖民地的盎撒人和印第安人正在構建大西洋艦隊所需要的設施。
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身份確定之后,帝國內部就開始了對此地的移民宣傳工作,尤其是在歐洲前線的幾家報刊,其中就包括澹臺云風息息相關的外交家月刊,在宣傳中,北美殖民地土地肥沃,物資充足,環境安全,非常適合帝國百姓居住,這里的龍蝦可以當饅頭吃。事實也確實如此,波士頓周邊海域擁有豐富的龍蝦資源,這種在帝國境內難得的美味,盎撒人卻不怎么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