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擊敗英國并不難,但關鍵是后期在英國實行什么樣的政策。李君威認為,政策只能走兩個極端,要么寬容,要么鐵血。
寬容就是詹姆斯二世成為他的兄長查理二世,成為新教徒,或者至少包容其他的教派,然后不斷的增強自己的皇權,至少是像帝國這樣,成為一個二元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樣一個保守封建的君主執掌英國,而在外,帝國則占領英國的殖民地,而策動英國與帝國結盟,對抗法國,如此就把英國變成一個地方強權。
而走鐵血的路線就是效仿李明勛的路子,只不過在復國之后,不是對封建地主清算,而是對所有的資本家和新貴族清算,把這些人殺光,把他們的土地收歸皇室或者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樣就可以得到國民支持的同時,建立一個類似法國一樣的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這樣哪怕戰后的英國與帝國為敵,也從根本上解除了英國崛起,威脅帝國全球地位的可能。
可問題在于,詹姆斯二世不受李君威控制,而且他也不會給與國內宗教寬容。
經過仔細衡量之后,李君威最終還是絕對在滿足路易十四條件的情況下,與法國合作。雖然在未來的英國,帝國不具有和法國一樣的地位,但是所有征服、占領和統治英國的成本將會全部由法國承擔。當然,也并不是未來的英國完全與帝國無關,這份蛋糕李君威還是準備切一塊的,而棋子他早就布置好了,那就是還在新大陸殖民地征服的菲茨詹姆斯。
而之于戰略,李君威也有備用計劃,假設以詹姆斯復位的方式中斷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計劃最終失敗了,那么備用計劃就是分裂英國,畢竟英格蘭是英格蘭,蘇格蘭與其只是共主國,愛爾蘭則是英格蘭的殖民地,就連威爾士也與英格蘭的盎撒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愛爾蘭和蘇格蘭是天主教主導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則是新教主導,宗教、民族乃至舊秩序,都會給李君威分裂英國的空間。
李君威籌劃著戰略和設想著英國日后的命運前途,而潘名器卻在完成了大西洋艦隊駐地和大西洋船廠的定址工作后來到了李君威的身邊,正式與圖爾維爾討論向法國出售鐵甲艦的具體問題,而他則以海軍顧問和黑海造船廠首席工程師的身份參與這項工作,而潘名器也樂在其中。
早年在檳城與申京的時候,他徜徉在設置圖紙之中,對外界的一切都很模糊,不擅長與官僚、軍隊打交道,也不懂得什么政治智慧,他癡迷于技術和設計,但卻忘了這些工作的本質是為海軍服務的,潘名器在國內無法生存并非僅僅是設計觀念上的對立,更重要的是他只懂船舶設計,比如他曾經參與設計的軍艦都比較大,為船員留下了充足的生活空間,平均每個人達到了25個立方,實際上15個就足夠了,最大也不能到2。
顯然,這是他長期設計郵輪留下的壞毛病,但這段時間與遠征艦隊一起行動,潘名器對海軍的需求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而李君威對其也非常器重,為了讓潘名器可以與黑海艦隊搞好關系,專門為其準備的兩份大禮。
“與法國合作的事,你要盡快操作起來,現在歐陸各國都打的不可開交,法國在財政上的壓力很大,我可不想在艦隊尚未組建完,法國那邊撐不住了。”在前往西津的航線上,李君威對潘名器語重心長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