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主動問道“大公很有野心,我想詢問一下你的意見,他是否能接受與帝國步調一致,結束戰爭。”
博哈德想了想,說“大公本人肯定沒有問題,畢竟這場戰爭源于暴君路易十四的擴張野心,雖然現在大同盟已經掀起了反攻,但是我們的目的還是在法國的威權之下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場戰爭實際對大公的利益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以路易十四的高傲和法國的實力,我們得不到賠款,也不可能讓法國割讓土地,就算有這兩樣,能給普魯士的也是寥寥無幾,實際上,普魯士能得到的只有威望,也就是升格為王國。
現在看來,英國注定會成為最后的倒霉蛋,尼德蘭也參與進來了,法國有意和平,唯一的絆腳石就是哈布斯堡的皇帝陛下,皇帝陛下可不是那么好說服的。”
李君威說道“我沒有想過說服他,或者說也不用去說服他了。”
“什么意思”博哈德不解,畢竟在對法作戰中,奧地利是大同盟的絕對主力。
李君威問道“有一個消息,你或許不知道,今年的六月份,沙皇彼得會發起對奧斯曼的遠征,軍隊的規模超過十萬。”
“這您怎么會知道的這么清楚,難道貴國與沙皇陛下之間達成了什么協議”博哈德警惕起來。
沙俄也是歐陸大國之一,只不過不是強國,但這么一個大國與帝國之間達成協議,絕對是改變地緣政治格局的大事。而且博哈德很清楚,十年前,正是眼前這位殿下率領二十多萬帝國騎兵攻打沙俄,讓沙俄割讓了比歐洲還要大的土地,還有海量的賠款,如此境況下,兩國為何能達成如此高度的政治互信。
李君威并沒有解釋,他只是以知道就是知道為理由。實際上,帝國與沙俄沒有什么政治互信,對于是否進攻奧斯曼的問題上,沙俄內部也是爭論不斷,因為他們有刻骨銘心的前車之鑒。
當年沙俄為何失敗,簽訂莫斯科條約,還不是軍隊主力一直在前線對付奧斯曼,被帝國占了便宜。誰知道帝國會不會故技重施,雖說兩國之間友好了十幾年,但這點根本不值得那么信任,因為現在裕王在西津,主持帝國對外戰略,裕王這個人是最反復無常的。
最終是彼得乾坤獨斷下定的決心,因為他認為實在是機會難得。他需要一場勝利確定沙皇獨一無二的地位,僅此一點就值得冒險了。但彼得也有所保留,一直對帝國含糊其辭,沒有說明出兵的時間和兵力。
但帝國方面有自己的情報渠道,最可靠的渠道就是烏克蘭左岸哥薩克,這群哥薩克生活在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首領是馬澤帕,他與彼得的關系很不錯,也是烏克蘭左岸哥薩克最大的領主。但馬澤帕與帝國關系也很好,原來他只不過是一個地主、農奴主,搭上了西津經濟發展的火車,成為了首屈一指的豪富。
此次沙俄出兵,馬澤帕也是要出兵的,彼得直接要求其精銳盡出,馬澤帕也擔心背后被帝國捅刀子,直接當了墻頭草,只要帝國愿意承認他在烏克蘭左岸哥薩克的利益,他就愿意在帝國下一次對沙俄宣戰之后,立刻歸附,成為帝國的外藩。李君威當然不會接受,但也給了馬澤帕善意,所以馬澤帕就把自己知道的消息和盤托出。
博哈德見李君威不想直接回答,也就不再追問“是可以的,對利奧伯德陛下來說,奧斯曼比法國的威脅更大。沙俄南下,就會讓南歐已經消停的戰事再次爆發,這樣哈布斯堡肯定會從法國撤軍,因為陛下擔心沙俄會失敗,如果沙俄大敗,奧斯曼會反撲維也納,陛下也擔心沙俄會大勝,大規模的勝利會影響哈布斯堡在南部歐洲的利益。
所以只要沙俄出兵,奧斯曼全力抵抗的話,奧地利肯定會重新掀起戰爭,與其從法國方向撤軍,不如直接停戰,這樣就可以全力應對更重要的方向。”
“我想,這也可以有助于說服大公加入我們的行列,對嗎”李君威問道。
“是這樣的,殿下,只不過,我還是希望知道更為詳細的計劃。”博哈德說。
“對不起,沒有更詳細的計劃,因為我還要考量多方,我唯一告訴你的是,普魯士應該派遣使者去里斯本,如果有停戰談判,佩德羅國王會在那里發起調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