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職于保密局遼寧站機要處,軍銜少校。”李昭睿早早做了功課,因此回答的很清楚。
李君華說“多大年紀”
“三十四歲。”
“這個年紀,又是西征時的功勛,少校主任低了些。讓他立刻來申京總部,與不歸奴組織直接聯絡的事,由他來辦。”李君華說道。
李昭睿點頭,看了一眼旁邊的林君弘,林君弘輕輕點頭,他也就出去了。
二人都知道皇帝如此安排的用意,就是表示對裕王插手安全局的事并不多心。
待李昭睿走后,李君華嘆息一口氣,說“老三這個家伙,又來這一套,你覺得他什么時候才真的信任我呢我連唯一的兒子都交由他教養了。”
林君弘笑了笑“皇上,你肯定永遠也等不來這一天。”
“為什么”
“因為老三對你不是不信任,而是尊重。他尊重你是兄長,也尊重你是皇帝。你可以讓他隨心而為,可他不會真的這么做的。”林君弘笑著解釋說道。
“但愿是這樣吧。”李君華依舊有些無奈,他一直希望兄弟之間可以更坦誠一些,可是自從當上了皇帝,這一點就是奢侈了。
林君弘也拿出一個文件夾,遞放在了皇帝面前的桌子上“皇上,這是您要的卷宗。”
“看起來薄了一些。”李君華感慨。
林君弘說“是,但每一個都很重要。”
那些卷宗就是李君華登基,設立登聞鼓二十年后所有經辦的案子,但數量很少,只有八個案子而已。
登聞鼓是李君威建議李君華設立的,那個時候,李君華初等大寶,希望李君威可以像林君弘一樣相助于他,但是李君威卻拒絕了,他離開申京,縱情山水之間,游歷江南和云貴數年,期間唯一的收獲就是成功娶了一位心儀的王妃罷了。
李君威建議皇帝設立登聞鼓,本意只是希望這位對工作極為負責,凡事喜歡親力親為的皇帝多個了解民情的門路。不至于被底下人所蒙騙,但實行這些年來,雖然案子很少,但卻為皇權的穩固做出很大的貢獻。
登聞鼓廳設立在皇城之外的長安右門,原本只是派遣一隊禁衛和一個中廷小官負責看守。始一設置,立刻就引發了軒然大波,不僅民間有自認蒙冤受屈之人組織前往申京告御狀,帝國官僚體制也有反彈的跡象。
帝國雖然沒有實行三權分立,但卻已經實行了三權獨立,立法、司法和行政權柄是分開的,全部向皇帝負責。但在真正的實踐中,兩院、帝國法院和內閣都有進行司法活動的衙門。登聞鼓設立之后,官僚們認為這是皇帝有意直接參與司法,但實際卻是錯誤的。
登聞鼓廳很快在中廷之中成為了一個部門,這個部門人手不少,但并不是接受所有人告狀,類似一些經濟糾紛、刑事案件這類的,登聞鼓廳是不接受的。
而且,登聞鼓廳有規矩,無論什么案件都要一查到底。比如登聞鼓廳受理的第一個案件就是民告官案,這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社會反應,不僅因為最終民告官成功,而且原告也被查了個底掉,最終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因此,民間有傳言,只有兩種人才會去登聞鼓廳告狀,一種是完人,在案件中一點沒錯,也沒有犯過其他的錯。另外一種就是身背活天冤枉,非得是那種沉冤昭雪之后,六月飛雪的那種,已經不顧一切的人。
這也是為什么巴格爾與納亞都認為,去告御狀最終的結果就是死。
登聞鼓開設這么些年,受理的寥寥八個案件之中,大部分都是如此。所謂登聞鼓廳實際上像一個分派機構,其接受當場告狀和書信來告,但都要實名制。工作人員在了解案情之后,會按照類別,分別交給其他的司法機構受理。
少數幾個本機構受理的案子,也不會涉及政治,多是民族團結問題、宗教問題、親情孝道之類的,所辦之案,既要辦成鐵案,也要對天下萬民有意義,或為榜樣,或為警示。也正是這幾個案子,讓民間傳頌李君華的圣賢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