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如果他想自立為王,完全可以用印度斯坦帝國來平衡來自帝國的影響力,可是他沒有這么做。除了維持必要的經濟貿易來往,其根本不與次大陸的各方勢力產生太多的聯絡。反而對于朝覲、入貢都很認真。
即便沒有外部的支持,帝國高層仍然感覺棘手。因為藏地現在的政治生態很狂熱。
厄齊爾搞統治,被后世歷史學家界定為農民起義式的公有體制。
在一開始,厄齊爾軟硬兼施,把原本屬于宗教寺廟的所有生產資料奪了來,緊接著就是處置了當地的貴族。厄齊爾有著樸素的政治理想,這個喜歡讀水滸傳,以綠林好漢自居的家伙要的就是實現絕對的公平。
所有的土地都被平均分給了農奴,并且喊出了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口號。導致的結果是,所有人都必須要下地干活,一些宗教人士借著訪問的機會逃到了帝國境內就再也不回去了。
這些政策很激進,但很顯然,這是非常得民心的政策。厄齊爾在藏地簡直就是佛祖降世一般的存在,三百萬藏地各族百姓對其的崇拜到了極致。當初帝國介入藏地局勢的時候,遷移了不少藏人去中亞,現在很多人逃了回去。
別說藏人,就連藏地周邊的甘肅、四川、云南等行省,一些沒有土地的帝國百姓,也有不少遷入了藏地。
一位來自申京的旅行家在游覽了藏地之后,曾經在其主辦的地理雜志上寫到,對于窮人來說,藏地就是天堂。
就連理藩院負責與藏地打交道的官員都對李君華說,在一些方面,哪怕是帝國引以為傲的法治、公平方面,藏地也比帝國做的好。
李君華有兩個隱憂導致的猶豫。一個是民心向背,厄齊爾的統治如此得民心,對這樣一方勢力用強,一旦遭遇反抗,那就可能是曠日持久的戰爭。而李君華一直很抵觸這種持久戰和消耗戰。
而目前來說,他實在也想不出獲取藏地百姓民心的辦法。
第二個隱憂則來自身邊,李君華很清楚,自己的弟弟李君威與厄齊爾保持著密切的往來。厄齊爾被重用,很大程度上就是李君威的舉薦。但李君華不認為這是私人關系的問題,因為他年邁的父親,太上皇李明勛對藏地的發展也保持著很高的關注度,比如那位去過藏地的旅行家,就曾經被太上皇召進宮中,聊了好幾天的時間。而每次藏地有使者來,也都會被太上皇召見。
李君華和林君弘兩個人私下里討論過,或許藏地的政治與他們一直想知卻不得知的秘密有關,也就是太上皇的理想。
溫和手段做不到,來硬的就更不行了。那該怎么辦
“反正我不贊成對藏地用兵。”李君威率先表態。
李君華立刻說道“老三,這也是我的態度。老三,君弘,你們還記的小時候父皇跟我們解釋戰爭嗎,我清楚的記的,父皇說過,這個世界上最難打的戰爭就是與百姓為敵的戰爭,千萬不要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
這些年來,帝國經歷過、見證過的戰爭很多,但唯獨沒有這種。或許進攻藏地,就是陷入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
李君威心中暗贊兄長的智慧,作為世界最強國家的皇帝,很容易陷入驕傲自滿之中。其實人的智慧是無限的,手段也是多樣的,可是每次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暴力解決時,就很容易癡迷于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