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李君威說“這個人很執著,但不笨。”
不歸奴案給了皇帝一個啟示,那就是底層百姓的苦難很容易得到全社會的支持,而當輿論被引導的時候,任何一個有問題的階層都擋不住這種洪流。
上一次,利用為不歸奴爭取平等和自由,改制了整個外藩。這一次,用工會為工人爭取權益就可以收拾那些意圖不軌的資本家。
“別的我就不管了,這姑娘,我要給他撮合成了。”李君威說著就要起身去摻和巴格爾的感情問題,被林君弘攔下了“還有正事要談。”
自從李君威回歸之后,他就恢復了理政王大臣的身份,但對于政務,他都是能不參與就不參與的態度。有些時候,連國務會議都不參加,就算是參加,也很少發言。與其說他是理政王大臣,不如說是皇帝的政策顧問,因為他只有私下的非正式場合才會闡述一些自己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最終會變成皇帝的主張。
林君弘說道“奧斯曼的大維齊爾派了他的兒子做特使前來。意思很明確,要和沙俄、哈布斯堡等國家結束戰爭了。”
“然后呢”李君威是主管外交和海外事務的理政王大臣,雖說這是他的工作范疇,但具體的工作他可不管,而這件事早就討論過了。
“讓我們協助和談是一個方面。同時也解決和帝國之間的一些爭端。”
“埃及”李君威皺眉,然后說“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呀。”
埃及地區的內亂還在持續,但是埃及問題,尤其是帝國在埃及地區扮演的角色問題已經解決。
隨著法國與各國的戰爭結束以及帝國從中撮合,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介入埃及,而他們的目標其實還是蘇伊士運河這條東西方重要通道,想要在其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荷蘭、威尼斯兩國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而現在法國也插了一腳。這些國家支持埃及的宗教勢力或者殘余的馬穆魯克對抗奧斯曼,導致奧斯曼帝國節節敗退。而帝國卻反過來,開始支持奧斯曼,特別是在蘇伊士計劃順利重啟的情況下。
低息貸款、協助訓練軍隊、支援先進武器,方法很多,效果也不錯。
“不是埃及,是整個中東,尤其是阿拉伯半島的問題。”林君弘說道,他指了指地圖“奧斯曼人的意思是,與我們議定勢力范圍,讓兩國再無爭端。”
十幾年前,帝國征服了印度洋上最大的挑戰者,馬斯喀特蘇丹國,并且在與奧斯曼的戰爭中奪占了亞丁港和奧斯曼在非洲大陸上的土地。讓帝國在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而這卻是奧斯曼的勢力范圍。
之所以奧斯曼人提出如此要求,是因為帝國在阿拉伯半島上不斷的擴張。
早些年,帝國對阿拉伯半島上屬于殖民擴張,先是以租借的形式獲得了馬斯喀特港,扶持了一個蘇丹政權統治阿曼地區人和阿曼人,但是很快,帝國就是徹底買下了馬斯喀特。而三年前,阿曼人的一次叛變,讓舊有的秩序被打破,索性取締了那個傀儡政權,帝國直接下場統治當地。
帝國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移民,不斷的往阿拉伯半島移民,并且把原住民遷移走,對于治下的阿曼人,帝國會將其遷移到巴士拉去,那里是奧斯曼向帝國開放的港口,這些年,開放規模越來越大,帝國已經擁有了在當地投資的權力,而奧斯曼的地方領主和官員的資本也加入進來,讓巴士拉港的工商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兩河流域存在嚴重人身依附關系的情況,引入阿曼人就可以為工商業勞動力。
同時,帝國的非洲開發公司和葡萄牙的東非總督區,也愿意招募阿曼人去東非工作,以改善當地的人口結構。
帝國選擇重新支持奧斯曼在埃及的統治后,協助其建立新的軍隊,其中很大一方面就是組織雇傭兵進入奧斯曼軍隊體系,這些雇傭兵多是來自阿拉伯半島內陸地區,那些以當劫匪為生活的貝都因人。
中國人在阿拉伯的增多,和勢力范圍越來越向內陸擴張的情況下,引起了奧斯曼帝國的警覺。
現在的奧斯曼帝國沒有實力把帝國趕出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但也不想被步步蠶食。阿拉伯半島的內志地區內陸和波斯灣沿海丟了也就丟了,可漢志、也門兩個行省可不能丟。說白了,漢志只有十幾萬不受管制的貝都因人,根本就是奧斯曼的負資產。而漢志與也門兩個行省加起來兩百萬人,又有天方教的兩大圣城,絕對不容有失。
在海灣地緣政治問題上,李君華一向相信李君威的判斷。這也是把他留下的最重要原因。
“在亞丁地區,我們可以讓步。我在那里逗留過,當地的土著很難纏。但是在阿拉伯半島,我們要盡可能的前進,一直到奧斯曼帝國無法接受才停止。”李君威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帝國攻占亞丁其實不能算對奧斯曼的宣戰,因為在此之前,亞丁的土著已經發動起義趕走了奧斯曼帝國。而這塊土地雖然在后世貧窮,在十七世紀卻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地方,對于奧斯曼帝國來說,人口就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