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威拿出一份地圖鋪在了桌子上,用筆在上面畫了一個圈和一條線,整個像是一個向右九十度翻轉的旦字。
那條豎線位于阿拉伯半島靠近紅海的一側,是重要的地理分水嶺,塞拉特山脈。把這個巨大的半島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東面靠近紅海的南北下場的沿海地帶才是阿拉伯半島最核心的區域,也就是漢志地區,這也是奧斯曼人在阿拉伯半島上的漢志、也門兩大行省,亦是其統治的核心。
而這片狹長區域內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就是天方教的兩大圣地麥加、麥地那。
相對比來說,塞拉特山脈以西的阿拉伯高原,或者叫內志高原上,充斥著沙漠地形,靠近波斯灣的沿海平原更是最惡劣的所在。高原之上只有一部分綠洲適宜人類生存,這也是帝國目前所開拓的重要區域。
帝國在阿拉伯半島上勢力范圍的是位于波斯灣與阿拉伯海交界地區的馬斯喀特港,然后向北探入波斯灣,向西北深入高原內部。
李君威制定的開拓規劃其實特別的簡單,那就是專門找奧斯曼帝國影響不到甚至不在意的邊角、荒涼地帶開拓,不去觸碰那些人口稠密的地區。
但這與帝國的對外經濟政策是相違背的,因為只有人口聚集的地方才是有效的市場。而阿拉伯半島上那些邊角地帶,也無法養活太多的移民,所以連培育市場都做不到。帝國中樞的意見是,把向高原沙漠挺進,占領無用之地的計劃停止或者部分停止,抽出那一部分資源來,經略南也門成為殖民地。
只不過李君華與李君威不同的是,他并不知道父親李明勛穿越者的身份。自然也就不知道,也門是后世最窮的國家之一,而內志高原上誕生了最有富有的狗大戶國家,沙漠上確實缺少資源,但是地底下卻是有海量的石油。若不是為了石油,李君威怎么會致力于開拓內陸與波斯灣周邊的貧弊之地呢
“其實這已經不是阿拉伯地區的政策了,而是涉及帝國與奧斯曼的關系。”李君威緩和了一下語氣,對兩個兄弟介紹說道“誠然,南也門地區比其他方向更有利潤,但這種利潤只是表面上的。
南也門最重要的資源其實就兩個,一個是咖啡,這里是咖啡的原產地,在奧斯曼帝國內部,這里出產的咖啡也算是高端的。其二就是人口,可以用來收人頭稅。但南也門也有一個問題,雖然他們趕走了奧斯曼人,但卻是處于部落的形態。這不是一個國家,想要把這里變成殖民地,就是帝國親自下場去統治當地。
征服和統治一片這樣的土地,所消耗的資源必然是海量,可以說,入不敷出。開心的是那些靠殖民和對外貿易的商人,而對帝國并不有利。而南也門那百十萬人的市場也完全不能滿足帝國商人的胃口,所以他們肯定會提出繼續北上,這樣就要去面對奧斯曼的兩個行省,尤其是兩個圣地,這會直接造成我們與奧斯曼的沖突。
其實我還是那個觀點,最好的殖民地就是半殖民地。”
李君華其實也認識到這一點,曾經他也不服氣,在湄公河三角洲和爪哇島上試了試,征服那些土地不難,可是消耗太大了,統治成本也太高,還不如迫使當地的封建政權開國,或者建立殖民公司統治。
作為帝國的皇帝,李君華對于帝國的資源有著自己的分配認知,他一直有一個堅持,那就是與其把金錢投入到海外征服,去殖民那些不會有財政盈余的地方,還不如把這部分錢投入到國內建設,修一段鐵路,建一座海港。
本質上,李君華并不想去開拓南也門,而是想從李君威這里知道,是否還要消耗那么多資源投入到阿拉伯半島的荒漠之中。
李君威也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準備裝傻,因為只要公開討論,就要向皇帝解釋,為什么要在那些貧瘠之地投入那么多資源。而按照他與父親李明勛的父子協定,一切關于父親是穿越者的秘密只能由李君威一人持有。而在皇室第二代之中,則不能公開,第三個人,只能是李君威選定的,有資格繼承這個秘密和太上皇理想的人。
雖然已經從海外歸來,但是帝國的海外開拓事務和外交政策還是由李君威以理政王大臣的身份掌握。而在不能討論這個問題的情況下,李君威只能選擇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解決問題。
“如果考慮地緣政治利益和軍事優勢,我們在南也門擁有一座亞丁港,并且排斥其他國家在此地擁有海軍力量,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但如果考慮經濟利益的話,確實有些缺乏說服力。所以我的意思是,以南也門為籌碼,與奧斯曼談判,讓其開放更多的區域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