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在阿拉伯半島上要求的是機會均等原則,即在奧斯曼帝國的實際控制之外的地方,雙方可以自由開拓和擁有土地。
阿馬爾認為,奧斯曼是絕對不能答應這個條件的,并不是說,奧斯曼在不容許帝國勢力出現在阿拉伯半島上,而是他認為這個范圍要求的實在太過分。
實際上,這是雙方交流各自有保留,而且帝國高層對阿拉伯半島不太熟悉的問題。
李君威認為,這是一個阿拉伯半島的問題,而阿馬爾卻認為這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巨大威脅。
因為,奧斯曼不僅沒有對阿拉伯半島的內志地區建立實際統治,甚至連后世的約旦、敘利亞南部地區也是如此,而這些地方,距離被奧斯曼認為核心區域的小亞細亞實在是太近了,阿馬爾一聽這件事,就腦補了一把尖刀刺向伊斯坦布爾這種事。
一直到阿馬爾回到了伊斯坦布爾,雙方在西津進行正式談判的時候,奧斯曼才真正明白的帝國所要求的具體范圍。
阿馬爾的到來,是裕王第二次出國,親手操辦對外戰略的所引發的后續反應。
相比來說,帝國上下更在乎另外一個反應,那就是英國售地案。
在詹姆斯二世順利復國之后,帝國正式承認了這個國王,但是英國卻陷入了持續的內戰之中。
內戰進行到帝國三十二年這個時間段,已經沒有沒有什么像樣的戰斗了。真正具有反抗意識,且實際投入行動的人要么被消滅,要么逃亡海外。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迫使詹姆斯二世妥協。
英國國會被重開,一些稅收項目被取締。英國新教被尊重。但這些根本就不是詹姆斯二世的本意,他只是想減少國內的反抗罷了。
大規模的造反結束了,但整個英國仍舊處于軍事高壓管制狀態。因為很明顯,抵抗組織已經潛伏下來,與歐洲新教國家和勢力聯合起來,隨時可能爆發新一輪的起義。而在內部,菲茨詹姆斯占據了愛爾蘭島和威爾士的部分區域,丘吉爾占據北方的蘇格蘭,形同國中之國。
而也就是在帝國三十二年初,受夠了英國無底洞的法國正式退出,僅僅在英國倫敦駐留一支艦隊和幾千陸軍,這些力量只能算是象征性的。而法國對英國的財政補貼一律取消,因為法國也在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
大同盟戰爭的參戰方,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得到的都是額度巨大的財政欠款。這些債權屬于歐洲的銀行家,但也很多貸款來自于帝國。
每個國家也都知道,只要路易十四國王還活著,那么歐洲的戰爭就永遠不會結束。所以各國都在改革,都在恢復,法國不可能看著敵對國家日漸走出戰爭,而法國卻依舊沉淪。
法國沒有退出戰爭,卻不再給財政補貼,詹姆斯二世的王位岌岌可危。
最終,詹姆斯二世決定出售海外殖民地來得到外來的幫助。
可是歐洲各國都剛剛走出戰爭,沒有國家能有這個資本力量,而實際上,每個國家都知道,錢只是一部分。
在海外能否擁有殖民地,能否擴張、維持,完全憑借本國的海上力量,而現在,世界的海洋控制在東方的中國手中,在其對北美殖民地存在著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別的國家根本無法插一手。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只能賣給帝國。
這也在李君威當初的計劃之中,英國早早晚晚會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