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完全擁有自由的外交人員,澹臺云風無法阻止萊布尼茨改變行程的做法,而且這也比較合理,普魯士人先去西津也比較合適,那里是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地方,在那里緩沖一下,可以避免直接前往帝國內地而感覺到不適應。
只不過,澹臺云風明確表示,他不能在這段行程之中作陪,因為在明年四月參加蘇伊士運河開通儀式之前,澹臺云風還有一項重要的外交行程,那就是訪問荷蘭瑞典這兩個國家,其中瑞典是此次訪問的重中之重。
一直以來,瑞典與帝國的關系都很和諧,首先,在海外兩國沒有什么利益爭端,瑞典不是殖民大國,最近十年來,在帝國的支持下,于非洲地區建立了一小塊殖民地,但也屬于可有可無的狀態,瑞典一直沉迷于歐洲的大國競爭,實在是沒有足夠的精力開拓海外。
而瑞典很在意與帝國的貿易,瑞典的東印度公司來往于帝國與瑞典之間,平穩發展,已經成為一家相當規模的大公司,但與其他東印度公司愛搞壟斷,最終失去地位不同,瑞典的東印度公司已經沒有絕對的壟斷地位了,只擁有絲綢、香料等奢侈品的壟斷,其本質上已經是一家貿易公司,名下有十四艘大商船,其中六艘還是蒸汽與風帆混合動力的大船。
在大同盟戰爭結束后,英國陷入了長期的內亂,其在波羅的海的地位被帝國取代了,帝國與荷蘭掌握了波羅的海的貿易主導權,而荷蘭與瑞典的關系也一直比較友好。三國之間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除了貿易之外,雙方在戰略上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其中一點就是瑞典是遏制沙俄崛起的重要伙伴。
在沙皇彼得登基之后,瑞典一方也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此時的沙俄大約擁有一千二百萬左右的人口,而瑞典只有三百萬出頭,雖然在卡爾十一世的英明領導下,瑞典通過建立絕對君主制和良好的稅收體系,維持了一支規模達到七萬人的精銳常備軍和超過四十艘的戰列艦,是波羅的海第一的海陸霸主,但是時代已經變了。
大同盟戰爭已經證明,一旦爆發大戰,很有可能就要進入全面戰爭,瑞典國力衰弱的弊端就暴露無遺。
而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已經找到了緩解國力不足的竅門,那就是技術。
中國擁有先進的軍事,一方面是軍事裝備上的技術,在大同盟戰爭中,裝備了中國產燧發步槍的普魯士軍團和荷蘭軍隊大放異彩,而瑞典的軍事觀察員也發現帝國已經開始批量換裝線膛槍,這又是一次軍事技術上的革命。
另一方面,帝國擁有先進的軍事思想,這也會帶來軍隊實力的質變。
因此早在大同盟戰爭后期,瑞典就開始大規模與帝國進行軍事合作,全面向帝國陸軍學習。
為了改革籌措資金,瑞典大規模縮減了海軍軍費,其海軍戰列艦規模已經從最巔峰的四十四艘,降低到了二十四艘,除此之外的戰艦一部分被封存,一部分則直接出售給了國內商人去跑國際貿易,但這不意味著瑞典海軍的實力在下降,因為瑞典已經分兩批引進了帝國生產的八艘蒸汽輔助動力的戰列艦,就此維持了瑞典在波羅的海的霸權地位。
實際上,瑞典在波羅的海的最大海上對手就是丹麥,對方的戰列艦在二十六艘左右,在數量上就不那么吃虧,而丹麥因為與英國關系過于密切,與帝國的關系并不好,并沒有得到相應軍事裝備。
在原本的計劃中,卡爾十一國王應該在今年讓他十四歲的兒子前往帝國留學,但是因為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的死亡,波羅的海的局勢因為波蘭王位繼承問題而發生變動,所以計劃暫緩了。
而澹臺云風此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向瑞典國王解釋,為什么帝國會支持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雖然兩家是親戚,但關系可不怎么樣。而雙方的經濟和軍事上的合作也要力爭再上一個臺階,尤其是蒸汽動力設備的引進,瑞典這樣一個工礦產業發達的國家,對于蒸汽動力的需求量可是相當的大。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