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軍官是大腦,而中低層軍官則是一支軍隊的脊梁,沒有了大腦和脊梁,印度的火器新軍如何運轉得當呢
而實際上的情況比之趙銘德估計的還要惡劣,因為奧朗則布的殘暴,被清洗的不光是軍官,甚至一部分士兵都被株連,而一直到印度斯坦帝國進攻之前,清洗仍然在進行,不然李君度也得不到來自莫臥兒帝國內部的協助。
眾人討論大半個小時,皇帝終于抵達,開始了御前會議。
做出匯報的是海軍大臣,其與情報部門等方面聯合做出的判斷的是,莫臥兒帝國內部動蕩軍心不穩,僅憑一國之力,是抵擋不住印度斯坦帝國的進攻,而德干聯盟軍隊規模較小,想要介入就要擴軍,這需要時間。所以,想要保持次大陸均勢這一帝國戰略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帝國親自介入,不光是外交支持和物資援助,更是直接要派遣軍隊,不只是艦隊,必須是陸戰力量,規模還不能太小。
大臣們各自提出了疑問,海軍大臣一一作出解答,比如印度斯坦帝國的軍費來源,就是挪用的帝國借貸給其的鐵路貸款,還可以通過封賞土地、授權搶掠乃至屠城的辦法激勵軍隊。
在結束之后,至少所有人都已經相信軍方給出的判斷,莫臥兒帝國是撐不住的。
但是,要不要參戰,眾人依舊形成不了決議。
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帝國此時也面臨著困難,尤其是財政困難。造成財政困難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皇帝一直要求帝國普及小學教育,教育資金連年超支。西津、北美、蘇伊士地區的移民和建設資金也是連年暴漲,僅僅是一個蘇伊士運河計劃,就超支了兩倍有余。
但這只是皮毛,核心的因素是,帝國遭遇了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也就是經濟危機。而這一次的經濟危機,被稱為鐵路投機危機。
李君華被帝國百姓稱之為鐵路皇帝,不僅僅是因為這位皇帝在皇子時期就參與了帝國第一條鐵路京津鐵路的建設,更是因為在其當政期間,大規模的投資建設鐵路,引發了鐵路建設的狂潮。
一開始,鐵路建設只是投資過大的問題,因為皇帝一直堅持國建、國有和國營的三大原則,只有國有企業才能參與鐵路建設之中。帝國鐵路總公司不僅每年把運營鐵路產生的利潤全數投入到新線路的建設或者復線擴建中去,國家財政還會每年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其中。
鐵路的建設大大促進了礦業、鋼鐵等產業的發展,對內陸水運不發達地區的開發和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于帝國經濟來說,建設鐵路是正面效應。但也因為這個原因,在帝國二十五年的時候,李君華放松了對鐵路的管制措施。
其實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僅僅是國家投資,哪怕是國家大規模向銀行貸款、從民間融資,仍然滿足不了帝國鐵路建設的資金需求,所以需要民間資本的投入。
而第二個,帝國需要集中財政資源,投資建設對國家戰略有著重大影響,但因為不會產生盈利,民間資本不會投資的鐵路線路,其中代表就是大陸縱貫線計劃之中的亞歐大陸橋,黑海到中國沿海城市的鐵路。
在經過調整之中,帝國的鐵路政策只堅持了國有原則,不在堅持完全的國營、國建。為了促進民間資本投資鐵路建設,甚至還給出了很多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