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君威開著自己心愛的小汽車趕到丹吉爾的時候,此地已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丹吉爾的沙灘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人們打開帳篷,架起望遠鏡,擺開桌子,各類茶點、酒水擺在上面,各類小販穿梭其中,售賣著各式各樣的貨物。
原來,不僅帝國百姓喜歡看熱鬧,丹吉爾的葡萄牙人、熱那亞人也喜歡看熱鬧,中國人來到之后和這些歐洲人混在一起,只有在遠處的沙灘上,有一小撮伸長脖子的家伙,與大家隔離開來,那是荷蘭人。
海面上很平靜,只有用望遠鏡才能看到遠海處隱隱約約有戰艦排列成了戰列線,那是遠道而來的荷蘭艦隊,一共二十三艘戰艦,其中十四艘鐵甲艦,九艘風帆重巡航艦,再遠一些,星星點點的分布的則是為這些戰艦補給的運煤船,畢竟荷蘭艦隊是走北海航線,繞了整個英國趕來的。
或許是因為戰斗還未開打的緣故,人們索性支起桌子,拿出紙牌或者麻將,先活躍一下氣氛,當然也有人直接開了賭局,就賭局荷蘭和法國誰能勝利,經過休達新聞通訊的報道,大家對參戰雙方的實力有了了解,荷蘭一方戰艦更為先進,狀態更加良好,法國一方戰艦數量比較多,而且占據了地利優勢。
吹著海風打著麻將的百姓等待著戰斗的爆發,也就是這個時候,在丹吉爾的西面,傳來了禮炮聲,一支艦隊破浪出現,整個丹吉爾海灘瞬間沸騰,這支艦隊只有八艘戰艦,但卻威武霸氣,因為這是帝國大西洋艦隊的第一巡洋艦隊,在軍事情報局發現法國海軍進駐維哥灣的時候,李君威就命令駐扎在明德港的大西洋艦隊立刻趕來。
八艘巡洋艦中有六艘是當年參加過美洲戰爭的猛禽級巡洋艦,但已經是改進型,噸位提升到了6500噸,動力增強,使得速度可以超過十四節,武備也全部換成了203毫米前裝線膛炮,依舊是船旁列炮,總共三十門,這都是休達百姓眼中的熟面孔。
而另外兩艘則是最新式的龍級巡洋艦中的第四艘和第五艘,蟠龍號和云龍號,這是帝國第一型的遠洋炮塔巡洋艦。
這是第一種艦長超過一百米的戰艦,水線長度達到了1005米,寬度超過十七米,排水量達到了八千五百噸,采用成熟的單軸推進,使用的雙缸水平連桿往復蒸汽機,最高航速達到了十五節,也是目前海軍主力戰艦之中最快的。
龍級巡洋艦最先進的地方還是在于其武備,裝備的是四門305毫米前膛線膛火炮,分別裝在船體舯部的兩座炮塔之中,每一門火炮重二十五噸,發射的炮彈包括225千克的高爆榴彈、榴霰彈和275千克的前部淬火穿甲彈。
因為火炮安置在舯部,前后都有船艏樓和船艉樓,因此前后方向射角是被擋住的,因此在船體前部和后部,各自裝備了兩門178毫米口徑的線膛炮。為了應對來自歐洲出現的線膛炮,龍級巡洋艦的裝甲也很出色,炮塔正面達到了250毫米,側面達到200毫米,炮塔與主甲板之間的裝甲達到了180毫米,保護了火炮、動力和煙囪。水線裝甲帶同樣是180毫米,向前后延伸后,逐漸降低了一些。此外水線甲板之后還有至少250毫米厚的橡木。
實際上,這么厚的裝甲是有些大驚小怪了,但也保證了戰艦服役期間不用擔心防御問題。
高達八千五百噸的排水量卻配備了這么少的武備,除了追求炮塔、重炮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遠洋航行的能力,帝國海軍是世界海軍,必須重視戰艦續航和高海況下的續航能力。
因為這些要求,龍級巡洋艦必須是一艘高干舷的戰艦,其干舷達到了365米,這在設計之初是被很多人詬病的,但事實證明了設計師潘名器有先見之明。
早戰艦設計、建造和服役初期,龍級巡洋艦飽受詬病,因為帝國海軍還投資設計建造了另外一種相同級別的巡洋艦,在概念艦時期,龍級被稱作一號艦,而另外一種被稱作二號艦。
兩者的火力、裝甲相當,速度也相差無幾,區別就是,二號艦的干舷設計只有兩米五,這在當時認為已經足夠了。區別則是,一號艦的價格是二號的12倍,如果不是一次意外,或許現在被稱為龍級的主力巡洋艦就是低干舷的那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