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荷蘭號的裝甲司令塔里,荷蘭艦隊司令司蓋爾臉色凝重,靜靜的看著眼前平淡的大海和排列成戰列線的法西聯合艦隊。
雖然是他下令進攻,但實際上做出決斷的卻是他手下的范德維爾少將,他手下有四艘蒸汽輔助動力戰艦和三艘撞擊護衛艦,也是荷蘭海軍中撞擊戰術的忠實擁躉。
并非司蓋爾認為撞擊戰術是錯誤的,相反,他也非常看重撞擊戰術,尤其在本國艦隊火力與防御力完全不成比例的現在,而在當年的愛爾蘭海戰中,他更是親身體驗了鐵甲艦的撞擊戰術,只不過他是被撞擊的那一個。
范德維爾作為一個少將,當然看重戰術,而司蓋爾是海軍總司令和海軍部長,他要考慮的是海軍戰略,在他看來,海軍最大的意義就是存在,只要艦隊存在,一切就有回旋的余地,而撞擊顯然極為危險的舉動。
在愛爾蘭海戰中,中國戰艦撞擊的是木質戰列艦,而且噸位都明顯不如自己,而荷蘭海軍要撞擊的是和自身重量類似,且身披重甲的鐵甲艦,會不會兩敗俱傷呢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司蓋爾在執行撞擊戰術之前,調整了陣位,把自己指揮的第一艦隊調整到后衛線上,為的就是讓這七艘對荷蘭最重要的戰艦撞擊的是敵人木質戰列艦,這樣在海戰中保存住荷蘭海軍的骨干。
其實,司蓋爾下令執行撞擊戰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瑞典和葡萄牙的態度,只要荷蘭海軍取勝,重創法國海軍,那么瑞典和葡萄牙就會加入反對法國的大同盟。
轟隆隆
一陣連續不斷的炮擊聲從司令塔外傳來,打斷了司蓋爾的思緒,緊接著他看到法西聯合艦隊籠罩在黑火藥爆燃產生的煙塵之中,隨后,一些炮彈落在了荷蘭艦隊之中,砸出一朵朵水花,但沒有發現有軍艦受損。
“法國人瘋了嗎”有參謀驚呼出聲。
因為雙方距離還有至少一千米,如此遠的距離,只有中艦裝備的線膛炮才有可能擊中己方軍艦,而即便是中艦,也不會在這個距離上開炮,因為大規模裝備的178、203口徑的線膛炮,在這個距離上也無法有效擊穿荷蘭海軍艦船的裝甲。
出人意料的是,信號官走了進來,報告道“范德維爾將軍請求開火”
“駁回,只許進行有效炮擊。”一開始司蓋爾還不明白法國人為何開火,但是在聽到范德維爾的請求后,司蓋爾倒是明白了。
無論是法國海軍,還是荷蘭海軍,其中的青年軍官很多畢業于中國的海軍學院,一些指揮官也接受過中國海軍顧問的培訓,而海戰對敵,在接敵階段進行全面開火,是帝國海軍的一種傳統,名為火力震懾,或武力震懾。
這種傳統是前帝國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前帝國時代,雖然海軍規模不大,但是總是能維持單艦火力優勢,而到了中期,不僅單艦火力有優勢,整個海軍艦隊規模也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在雙方尚未接觸之前,進行一輪齊射,展示己方遠超敵人的火力,是很有效果的。
后來,帝國海軍普遍噸位大、火炮多且口徑大,因此也多喜歡這種展示。而到了鐵甲艦時代,因為大規模換裝大口徑的線膛炮,導致火炮數量明顯遜色于木質戰列艦,但炮聲明顯更大,射程明顯更遠,這種傳統依舊維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