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二哥,在父親留下的基業上開創了盛世,卻依舊執掌著這個帝國的權柄。這艘巨艦的舵手仍舊是皇帝。”
李君威當年放棄皇位競爭的原因很復雜,包括但是不限于了對父兄的愛,本人性格使然,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未來皇帝生活的不滿。當然,最后一點主要是受到李明勛的影響。
當年李明勛稱帝而不行封建帝制,新興資產階級很快就進入了權力中樞,在帝國的經濟、法律領域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那個時候,李明勛對于未來的判斷就是,皇室對于帝國的主導地位會緩緩丟失,少則三十年,多則五十年,皇帝就會變成虛君,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李君威感覺,如果是三十年,可能自己在位期間就要被奪取權柄,如果是五十年,多半自己晚年要看哪些資本家玩弄自己的后嗣。這對于只能占便宜不能吃虧的他來說,是多么的煎熬啊。
但是現在來看,太上皇李明勛對于局勢的判斷完全是錯誤的,至少到帝國三十九年這一年,李君華已經繼位接近三十年,皇權仍然是帝國至高無上的權柄。
作為第二代皇帝,李君華在封建皇權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和資產階級發展生產力之間維持了一個相當微妙的平衡。這是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強大的忍耐力和精密的操作手段,李明勛和李君威二人并不缺乏政治智慧和手段,這父子二人缺乏的是耐心。
李君華可以在朝堂中與資產階級新貴們進行長時間的周旋,在底線和原則范圍內進行妥協,并且以正當合法的手段發起反擊,維持住皇權對于帝國影響的同時,不至于傷害到帝國的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法制、民權。
而李明勛顯然沒有這個耐性,在他當皇帝的十年里,內政事務幾乎全部交給義子李海打理,本人一點不上心,而面對資產階級的奪權,李明勛會直接使用安全局這等暴力手段。
當年為了清理士大夫余孽,李明勛授意大臣搞文字獄,也為了對付資產階級奪權,也發動各部門清查稅單。總之就是能講道理就講道理,講不過就用手段。
而如果是李君威來做皇帝,多半也是走向這條路。甚至李君威還會更極端一些,因為他更缺乏耐心,而且做事總是保持靈活的道德底線,也就是沒有底線,同時他的心胸相對于父兄也有幾分不足。李明勛覺得,如果是自己的幼子成為皇帝,要么會在長期執政中被資本家奪權成為后世英國那樣的國家,要么就以軍事勛貴為主體建立政體,成為后世日本那樣。
可以說,李家兩代四子之中,只有李君華是最好的皇帝。
在太上皇時代,為了平衡日益增長的資產階級勢力,李明勛采用的是以勛貴來平衡,但不可避免的是,勛貴這種軍事貴族在解甲歸田之后,漸漸向資產借機階級貴族發展。
到了李君華的時代,他采取了諸多辦法,比如把理藩院轄地和帝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向勛貴階層開放,這些逐漸成為了勛貴們的自留地,雖然不能徹底組織勛貴變成資產階級新貴族,但可以讓其與資本家之間產生隔閡。
再有就是深化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獨立的理念,帝國并不三權分立,但必須三權獨立。而資本家在立法系統之中占據絕對優勢,因為他們總是可以容易成為地方議員,可另外的兩大權力系統則進行嚴密管控,比如議員的所有直系親屬和姻親都不得在行政、軍事體制內任職,而帝國最高法院幾位法官的任職都由皇帝來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