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的是,普魯士王國要想在大同盟得到想要的好處,就必須把巴黎的國民自衛軍消滅,但身為國王的老威廉顯然不想繼續戰爭了,繼續下去,花的是自己的錢,丟的是普魯士人的性命。而且,大同盟各國已經不似圍攻斯特拉斯堡時那樣的團結一致。
自從中國參戰之后,大同盟之中的團結就蕩然無存。
“普魯士的訴求是什么呢”李君威問道。
老威廉說“假設有賠款的話,我希望得到普魯士應得的那一份,僅此而已。”
“土地呢”李君威追問。
“這是利奧伯德皇帝所不允許的,因為英國、荷蘭都沒有提出土地要求。事實上,我聽說荷蘭人想要西屬尼德蘭,這樣他們的土地和人口都可以擴大一倍,但被奧地利方面給說服了,具體如何說服的,我并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荷蘭人得到的是商業、關稅利益。”老威廉說。
李君威搖搖頭“不,你應該要一塊土地。”
“法國人未必肯割讓,而西班牙的領地被利奧伯德視為禁臠。”
李君威說“我說的不是法國和西班牙的土地,我說的是科隆。”
“科隆”老威廉旋即明白了過來。
法西同盟并不僅僅只是這兩個國家,不少神圣羅馬帝國的邦國參與其中,要知道,在三十年戰爭之后,神圣羅馬帝國的各個邦國就獲得了自主的外交權。
而科隆大主教國正是法西聯盟的一份子,雖然稱之為大主教國,但實際上科隆大主教早就被當地的百姓趕出了科隆,遷移到了波恩,在德意志地區,科隆是商業氛圍濃厚的地區,科隆城本身也是一個自由城市。雖然這片土地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對普魯士這么一個小國來說,也算是彌足珍貴的。
李君威看重的自然不是科隆的人口和土地面積,而是科隆的當地的資源,其本身就位于后世德國的心臟魯爾工業區,土地之下蘊藏這豐富的鐵礦和煤礦,而萊茵河縱穿而過,與尼德蘭地區和德意志腹地的商業來往很便利。
雖然只是魯爾區的一部分,但對于普魯士這么一個小國家來說,有了科隆就擁有了進行工業革命的基礎,而只有普魯士進行工業革命,其實力才會得到增長,才會有資源有實力去擴張,才會成為歐洲的不穩定因素,才會讓歐洲不會團結一致,這樣才符合帝國的利益。
總之普魯士的強大是符合帝國利益的。
“普魯士當然愿意接納科隆,但奧地利方面未必會答應。”
李君威說“你可以只要科隆,不要賠款。如果是那樣的話,帝國愿意支持普魯士獲得這片土地。”
老威廉陷入沉思,小威廉則是說道“父親,我認為這很合算,有沒有賠款,有多少賠款,都尚未可知,但科隆是確定的。而且,戰爭帶來了太多的消耗,對各國來說,有多少賠款都不夠分。”
“好,我接受您的建議,親王殿下。”老威廉也下定了決心。
而李君威說道“我建議讓小威廉去做這件事,你們事先要與科隆進行接洽,充分尊重當地的自主權,得到當地百姓和權力階層的支持才好。”
“你覺得呢”老威廉看向自己的兒子。
小威廉卻信心滿滿“我認為很容易做到,父親,在普魯士投資工業的銀行家和商人里,來自科隆的僅次于來自荷蘭和英國的,我們與之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他們需要的是尊重、自主和利益,我認為我們可以。”
“是的,孩子,你一向做的很好,比我做的好。”老威廉欣慰說道。
老威廉當初送自己的兒子去中國留學,就是擔心這個孩子只沉醉于軍事之中,事實證明,老威廉做對了,小威廉在帝國幾年,雖然因為年紀,并未學習到什么有關統治的知識,但卻變的待人謙和,以平等姿態待人。
一開始,普魯士的貴族們議論說小威廉去了中國,磨掉了許多貴族的氣質,但事實卻證明,這個年輕人能夠很順利的和商人、工廠主等新興資產階級打交道,那些人喜歡小威廉甚過擁有實權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