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普魯士國王像是吃了蜜蜂屎一樣開心,因為李君威的態度是支持他的王國進行領土擴張。
這一點早在四年前就已經確定下來,只不過,李君威把這一計劃提前的一些罷了。
原因無他,一切都與帝國的歐陸戰略有關。帝國對歐洲的戰略就是維持一個落后、混亂、分裂而均勢的歐洲,對歐洲進行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但是現在有幾個因素導致這一戰略的實施難度在提高。
其一就是歐洲資產階級的崛起,荷蘭已經完全是一個資產階級國家,英國完成了第二次光榮革命正在大踏步走向這條路,而現在,法國也出現在了第三等級會議這一組織,也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這意味著歐洲的崛起。
當資產階級開始崛起之后,意味著歐洲早早晚晚會擺脫對東方的落后局面。
而第二點就在于西班牙王位戰爭的失去控制,導致神圣羅馬帝國的崛起和法國的衰落,歐洲的均勢要被打破了。
第三點,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讓大同盟國家的關系更為緊密,現在而言,因為戰爭消耗過大,各國利益不同,這個聯盟會分崩離析,但在資產階級崛起,歐洲開始對外擴張之后,與擁有巨大體量的帝國產生矛盾,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對抗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必須在歐洲打入一個楔子,李君威早早的選中了普魯士,只不過隨著歐洲的資產階級擴張不可逆的情況下,提升普魯士的實力則更為迫切。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土地、人口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業革命的技術條件下,資源也成為了必要條件。而普魯士崛起的就需要這三種東西,一個小小的科隆主教區可完全不夠,而李君威給普魯士指示的方向則是向東,向波蘭方向擴張。
這也與東歐、北歐的局勢發展有關。
過去幾年,在瑞典取得了納爾瓦戰役的決定性勝利之后,卡爾十二世變的不可一世,在戰爭初期,他考慮的是如何在俄國、波蘭、薩克森的聯盟下保住自己的領土,而現在,他要稱霸歐洲。
納爾瓦戰役中之后,俄國精銳陸軍損失巨大,但瑞典也面臨著從立窩尼亞方向無法攻入莫斯科的窘迫,因此卡爾十二世率軍揮師南下,攻入波蘭。波蘭國王奧古斯都完全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國王。
波蘭的貴族根本不支持他,在戰爭中屢屢拖后腿,雙方開戰,波蘭貴族聯合軍隊與瑞典軍隊達成秘密協議,相互放空炮的案例比比皆是,在關鍵的幾次戰役了,瑞典騎兵一沖鋒,波蘭騎兵撒丫子逃跑,扔下薩克森軍隊也是常態。
這導致奧古斯都完全不是瑞典軍隊的對手,到了帝國四十一年的時候,瑞典軍隊已經攻入薩克森境內,奧古斯都放棄波蘭王位已經是定局了。
到了這個時候,帝國與瑞典的矛盾開始顯現,李君威建議卡爾國王,扶持一個順從自己的波蘭國王,聯合波蘭、立陶宛貴族,哥薩克和烏克蘭勢力,建立一個反俄的包圍圈,而帝國也會盡可能的支持這個同盟。
但年輕氣盛的卡爾國王直接拒絕了這個提議,他確實要扶持一個波蘭國王,也確實在聯絡波立聯邦乃至南俄草原的各方勢力,但并非只是建立同盟,瑞典要聯合各方,率軍跨過波蘭全境,從俄國南部、西部攻入俄國,徹底打敗俄國。
這是一種冒險性的策略,直接把東歐局勢變成了零和游戲。
帝國陸軍、理藩院以及裕王行營等各方的軍官、軍事顧問都得出了一個共同結論。
這種深入敵境,萬里遠征的結局只有大勝或者大敗,如果瑞典軍隊贏了,一個比俄國還要強大的東歐強權會出現。而如果瑞典軍隊失敗了,反而會促進俄國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