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聽了這話,更加覺得頭大,他知道不可能完全把這話當真,可也知道,這個差使算是推脫不了了。
短短兩天時間,帝國高層就搞清楚了發生在俄國內部的這次中等規模的內戰,而結果也是出乎李君威的預料的,當然,是其順利程度超乎預料。
馬澤帕的老巢巴圖林在俄軍抵達之后立刻就失守了,因為有一部分的哥薩克領主投降,選擇了里應外合,馬澤帕除了一個兒子被抓走,只是損失了百十人,這不算什么損失。
相反,沃羅涅日的俄軍出兵掃蕩造成的損失就比較大了,但這種損失也多是經濟上的,而非兵馬損失,讓李君威驚訝的事情也就在這里。
因為帝國高層錯看了澤連科與馬澤帕二人的關系,認為這二人水火不容,但誰能想到,二人都有唇亡齒寒的覺悟,在遭遇襲擊之后,馬澤帕立刻率軍南下,進入波蘭境內的澤連科領地躲避,而澤連科也迅速出兵北上接應,并且出動出面,說服了扎波羅熱的哥薩克,接納馬澤帕。
當然,澤連科也是無利不起早,亂戰一起,頓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東烏克蘭地區一片混亂,舊有的秩序被打破,原本大量被哥薩克控制的人口,流入到了澤連科的手中。
進入八月,戰場態勢基本形成,而帝國一方也做好了出兵的準備。
“現如今瑞典大軍已經從盧布林進入了西烏克蘭,前鋒抵達基輔,控制了渡口。隨時會開赴俄國境內。按照您的指示,馬澤帕與澤連科兩個人也形成了聯軍,決意不加入任何一方,但二人愿意為瑞典軍隊一些補給。
而帝隊主要由駐扎西濱的陸戰隊第三軍中一些部隊組成,先占領赫爾松,然后沿著第聶伯河逆流而上,控制基輔城與赫爾松之間的全部水道。”李素在地圖前,向李君威匯報了他的計劃。
李君威問“出兵的理由呢”
“保護僑民,還有保護第聶伯河航運。”李素回答說道。
保護僑民是一個很正當的理由,而保護航運則是與當年的四國條約有關,當年李君威西征,與波蘭、俄國瓜分了克里米亞汗國的領地,并且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合約,這份合約包括邊界、勢力范圍、民族政策、海軍限制等等,雜七雜八的條約加在一起,就是四國條約。
按照條約規定,中、俄、波三國享有第聶伯河、頓河、伏爾加河三條河流的自由通航權,而三國分別掌握三條河流的一部分,所以對三國都是有利的,而以這個條約為理由,確實可以出兵。
見李君威還有些疑慮,李素說“王叔,其實也不只是這個理由,我還派遣使者前往克拉科夫,聯絡波蘭當局,但是沒有得到回信,我想,卡爾十二世和波蘭新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應該會同意的。”
“他們應該知道,我們派兵的目的是提前布局,準備介入戰爭。”李君威卻不這么想。
李素笑著說“我提出的方案是第聶伯河非軍事化。”
李君威聞言,眼睛一亮,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提議。目前對于卡爾十二世來說,進軍俄國最大的問題就在于后勤,他甚至專門編組了一支超過一萬人的后勤軍,如果帝國維持第聶伯河航運的和平,那么來自波蘭的補給就沒有問題,在第聶伯河東岸,又有馬澤帕和澤連科二人補給,補給困難問題幾乎就解決了。
而反過來,假設遠征失敗的話,有帝隊守衛第聶伯河,瑞典軍隊也能完成撤退。
這個時候,李昭承匆匆走了進來,現在他是遠征軍的參謀,負責情報工作。
李昭承帶來了幾份文件,有信件也有情報局的密文翻譯,而這些文件都與卡爾十二世有關。
“卡爾國王來的信件,得到了軍事情報局的印證。”李昭承遞給了李素,然后向李君威簡單介紹“卡爾來信說,希望帝國約束馬澤帕與澤連科兩支軍隊,使其不在戰爭中對瑞典采取敵對行動,而帝國在維持第聶伯河非軍事化的情況下,答應保證給予瑞典軍隊盡可能的幫助。只要帝國做到這些,就愿意在戰后把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土地交由帝國處置。
無論這些土地現在屬于俄國,還是屬于波蘭,卡爾國王都愿意保證他的承諾得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