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領事被李君威說的云山霧繞,都感覺有道理的點頭,但有些不明白,這與維和安全部隊是否駐留在南俄有什么關系。等他們抬頭想問的時候,卻發現裕王已經離開了。
“王子殿下,您父親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二人問向李昭承。
李昭承看了看包廂里只剩下了兩個人,于是問道“你們先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再回答你們的問題。父親身邊的侍從官,極力的引見你們,你們給他什么好處了”
“我沒有,您呢”巴爾羅連忙撇清,看向貝蒂。
貝蒂更是一臉懵逼“哪個是侍從官,巴爾羅先生,我剛上任只有二十天,親王殿下身邊的人我都沒有熟。”
巴爾羅點點頭,對李昭承說“顯然,我們沒有。”
李昭承想了想,認可了這種說法,于是說道“父王的意思是,英國、尼德蘭這些國家,就是圍觀者,我們是小偷,波蘭和俄國是抓小偷的人。這下,你們明白了吧。”
巴爾羅和貝蒂一聽這話,立刻就明白了過來。
所謂出兵的法理依據,實在面臨質疑的時候才需要使用,誰質疑呢波蘭人還是俄國人,他們都是當事人,質疑什么的,不很正常嗎。關鍵還是那些所謂打抱不平的人,如果這些國家統統為帝國出兵維和的行為鼓掌歡呼,那有沒有法理依據就沒那么重要了。
而這恰恰是巴爾羅和貝蒂勛爵兩個人可以決定的事,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兩國的領事,而現在兩國在黑海周邊的商人全都要求他們出面感謝帝國的維和行動,并且把這種行動繼續下去,那么,兩個人完全可以代表各自的國家,公開發表聲明,對維和安全部隊表示感謝和認可,請求帝國繼續維和。
如此一來,將來帝國利用軍隊在南俄擴充勢力的時候,也已經提前背書了。英荷兩國若再想插手,那就是兩面三刀,背信棄義了。
“那兩位現在知道怎么做了吧我可以給你們介紹一些報社。”李昭承說。
貝蒂和巴爾羅連忙感謝,但二人可不會真的讓李昭承這么做。
離開了話劇團,李昭承上了馬車,直接對李君威豎起了大拇指。李君威笑著說“且學著點吧,外交這一行里,門道多著呢。”
李昭承指著不遠處的一家飯館說道“爹,那邊有一家餃子館,著實不錯,去嘗嘗。”
“嘗嘗,你得請客啊。”
“怎么又是我請客”
“下次我請你呀。”李君威一本正經的說。
“你什么時候請過啊,自從我領了軍餉,就沒存下過。”
進了餃子館,二人找了個僻靜的角落,一邊吃李昭承一邊問“法理依據這種事,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我覺得早早晚晚的,英國與荷蘭會跳反,他們肯定樂意看到我們和俄國鬧。”
“那是國外,就算最后跳反,咱對國內也要有個交代嘛。”李君威說。
“這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