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的代表靠選舉產生,其中一半是伯爵以上爵位選出來,另一半是所有伯爵以下有爵位的選出來,一般來說,歷次戰爭中有功的退伍軍官更容易成為代表。
當然,二人真正想要參考的是帝國議院。
帝國議院是由各行省代表組成,但是數額并不固定,有基本代表人數,也有最高額度限制。申京、京津、檳城等帝國直轄城市,是固定的三個或四個代表,各行省不同,一個行省,哪怕人口再少,都有五個代表的資格,在五個代表的前提下,人口每增長一定數額,就可以增加一個名額,但上有封頂,是九個人。
可以說,人口是帝國議院代表分配的最重要參考。
但是馬澤帕和澤連科二人聽完之后,認為不能直接模仿。原因特別簡單,澤連科覺得,馬澤帕控制下的人口是比自己多的,如果以人口定議員人數,肯定是他擔任總統。
于是澤連科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農奴算不算人如果算,馬澤帕肯定贏,不算,馬澤帕就輸了。
結果馬澤帕也很雞賊,直接表示,如果以人口來確定代表,那就算。如果是他的問題,那就不算了,說明白點,馬澤帕想要用治下的那些農奴為自己在議會的勢力增加力量,但又不想給農奴選舉權。
二人的這一輪博弈,讓澤連科和李素都有些吃驚,馬澤帕這才和維塔斯等人混了多久,在政治上就這么成熟了。
好在,馬澤帕也不同意簡單的以人口數量來定議員數量,因為他對未來沒有信心。
馬澤帕堅持農奴制,不是因為他覺得農奴制先進,而是船大難調頭,他只是哥薩克中的武林盟主,如果提出廢除農奴制,他這個蓋特曼也就當到頭了。但馬澤帕是真的了解農奴制的弊端的,帝國境內的農奴制隨著當年的外藩改制,已經全部廢除,翻身的農奴為帝國理藩院轄地的經濟發展和西津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在藏地,厄齊爾的大同政府也早早廢除了農奴制,建國初期,英王李君度橫掃西南土司,西南也不存在這類制度了。
在法國大革命之后,法國三級會議也宣布廢除農奴制。而普魯士和俄國內部因為這個問題也討論的熱火朝天。可以說,在當今的世界,是否廢除農奴制,與一個國家是否能成為強國是直接掛鉤的。
正是因為知道農奴制的弊端,馬澤帕估計,自己對澤連科形成的人口優勢不會持續太久,至少西津帝國這幾十萬勞工和親屬,肯定愿意到澤連科手下當工人和富農,而不是愿意到他治下當農奴主的。
如果只能贏一時,那這個制度就沒必要爭取了。
雖然二人都不同意,但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最后還是李素提出了一個新的參考標準稅。
在帝國的議院選舉中,是否納稅是能否擁有選舉權的基本條件,只有納稅人才有資格選舉和被選舉。雖然建國四十多年,選舉一直在改革,但頂多是把納稅標準降低,比如年限和納稅額,讓更多人參加選舉和被選舉,可選舉權依舊和納稅掛鉤。
當然,近些年來,議院也有人建議,帝國所有成年人都可以有選舉權,但從未有人提,成年人都擁有被選舉權。
而李素自然不是要烏克蘭聯邦學習這類標準,而是提出,各州以人口數量來規定代表人數的同時,參考向中央交稅的額度,定下一個額度,每納多少稅,就可以多一個代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