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君弘按照李君威的意思,把這件事透露給了內閣,內閣對此相當重視,因為鋼鐵企業在帝國經濟中占據的比重很大,尤其是這還是一個既有國有企業,又可以私人參與的行業。
這些因素導致的結果是,鋼鐵企業在帝國政治中影響力極大,一如二十多年前,紡織行業的影響力。為了能搞定這件事,內閣官員們也拉下臉來了,但李君威已經去了北方。
隨即,給李君威拜早年的電報就到了,緊接著,京津當地的地方長官就去獻殷勤,足以表現出內閣對這件事的重視。
但是李君威卻不那么緊張,他慢慢悠悠,就算回了申京,也不出面,非要等過了年,上班之后再說。
李君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認識到一點,帝國的鋼鐵在殖民地遭遇競爭,并非只是因為歐洲各國參與進來,而且與帝國的鋼鐵企業自身有關系。在帝國四十三年這個時代,大部分的行業的影響力,還處于小范圍之中。
比如,西津地區的鋼鐵質量和價格都已經超過了本土,但因為距離太遠,運到本土,加上運費就不存在競爭力了。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帝國有些行業內部缺乏競爭力,而對外呢,帝國對外經濟中,有朝貢體系和殖民地體系,這兩個幾乎是完全封閉排外的體系,外國也無法形成挑戰,因此鋼鐵等行業缺乏提高效率,革新技術和購買新設備的動力。
帝國的鋼鐵產業技術躍進,還是允許私人資本進入鋼鐵行業之后的那一階段。
而后來,因為缺乏競爭,一切又停滯下來。
而西津為什么鋼鐵行業的競爭力大,是因為其要面向歐洲市場,已經有普魯士和英國直接競爭,必須想方設法的提高效率,才能維持競爭力。
所以,李君威其實早就知道如何保護帝國在海外殖民地的鋼鐵生意,但故意拖延了一段時間。
“裕王爺,過年過的可還好”
進入帝國四十四年,內閣首輔趙文廷前來拜年,趙文廷與李君威有交情,二人第一次見面還要追溯到四十五年前。
趙文廷是帝國光復福建后,舉行新式科舉后第一批參加的人,那一年趙文廷參加考試,而李君威則被太上皇抱在懷里去看熱鬧。
后來二人也有交集,趙文廷供職海外事務部,在李君威主持美洲戰爭時,趙文廷多有建樹,也順勢進入了帝國高層,其在內閣多年,這已經是他任期末尾,已經七十歲的趙文廷精神不錯。
雖然與李君威有交情,但趙文廷卻是帝國一個非皇黨出身的首相。
所謂皇黨,就是帝國議院對帝國一股政治勢力的稱呼,并非一個真正的政黨組織。
皇黨成員,要么就是勛貴出身,比如裴元器,要么是禁衛、侍從室出身,比如陳平,都是皇帝或者裕王一手培養的,主要成長與中廷或者理藩院體系內。
在李海之后,皇帝表示不再以宗王總理朝政,因為總理王是不存在了,因此李君威和林君弘只能以理政王的身份參與政治。但一直以來,皇黨都是在帝國高層擔任首相,趙文廷是第一個非皇黨首相。
但這只是一種政治姿態,李君華選定趙文廷,就是看中他老,而且沒有政治野心。
趙文廷唯一的政治野心,或許就是能安穩的渡過任期,順利退休。其任職期間沒什么大功勞,也沒什么錯誤。表面上他是首相,其實,副相裴元器更有實權。
因此,趙文廷這次來拜年,是與裴元器一起來的。
但裴元器與李君威那就是光著屁股長大的交情了。李君威笑著迎接趙文廷“趙大人,您是前輩,得我給您拜年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