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需要,那你弟弟李君威為什么不改名呢要是需要,為了避諱太上皇李明勛,大家在寫大明朝的時候,應該改成什么字
要說不需要避諱,當年開拓北美有大功勞,被封為一等公的趙軍肅,原名趙君肅,在還朝擔任副相的時候,是改了名字的。
在家諱案中,李君華早期保持了沉默,因為他根本不認為這是什么大事,顯然,從他登基,兄弟們沒有避諱,就已經表明了態度。類似的這樣的問題,皇室的態度一般是給予底下人自由,你愿意避諱就避諱,不愿意就不避諱。
就比如,有勛貴或重臣請皇帝、皇后賜婚,皇帝都是派女官找到當事男女,詢問是否自愿,且要寫下保證書后,皇帝才會賜婚。
再比如帝人在海外立下功勛,可以接受帝國封爵,也可以表示不接受。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意愿,是李君華做事的重要考量。
他之所以不公開說不需要避諱,就是因為他自己可以不在乎,但如果公開表示,那就是被視為對太上皇的不孝。
因為皇帝的沉默,整個輿論開始不受控制的分為兩派,貴族們自然是希望避諱,維護皇室權威就是維護貴族利益。但議院則倡導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平等。
而趙文廷特別疼愛兒子,眼見兒子遭遇這等事,趙文廷百爪撓心,又不敢多說什么,當自由派報社宣稱時任海外事務部副部長的趙文廷是支持取消避諱的時候,他選擇了默認,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自此,趙文廷稀里糊涂的就成了民黨的旗幟人物。當然,所謂民黨和皇黨一樣,不是什么政黨,敢于與勛貴爭斗的人,都會被視為民黨。
“家諱案”最終完美解決了,當有元老以此在元老院提案,要求把避諱寫入憲法的時候,李君華果斷出手,把這個提案壓了下去,防止了矛盾的對立化,至于是否避諱,由太上皇李明勛出面,重申了皇室的態度。
避諱與否是百姓自由,避諱是對皇室的遵守,不避諱則是對自由的向往。
當然,每逢這種大案,都會有人頭落地,也都會有人倒霉。李明勛表達的態度是皇室的態度,但不是全部的態度。百姓有不避諱的自由,但是沒有侮辱皇室的自由,一大批在家諱案中,肆意調戲、故意抹黑的人,因為不尊重皇室而被處置。
趙信晉順利進入了廷試名單,但未被皇帝選中,那便是與“家諱案”有關,因為誰都知道,那幾年,學習法律和經濟學的人更容易被提拔。而趙文廷,原本已經因為美洲贊畫之功而議其爵位,最終也被取消了,此舉也是給趙文廷加蓋了一個民黨的烙印。
以前說趙文廷是民黨,是謠傳,這件事后,就是皇帝的官方認證。
趙文廷被認定為民黨領袖,對于民黨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因為趙文廷本身就在其中沒有什么立場。他是正經的士大夫家族出身,既不屬于勛貴,也不是資產階級。
在其任內,一直扮演著一種和稀泥的角色,因為被認為是民黨,其總是被勛貴攻訐,所以他要小心應對,不能做出太有損勛貴利益的事。而也因為被勛貴針對,大量與勛貴對立的人支持他,他還要有所平衡,否則兩面不討好,這個首相也就沒法做了。
而這種平衡與妥協,恰恰就是皇帝所愿意看到的,終李君華一生,平衡與妥協都是他政治生涯的主流。
也因為這些,李君威才用提拔他兒子的方式宣布雙方和解,這使得趙文廷在政治生涯末期,可以安穩工作,不用患得患失,擔心將來會受到清算之類的。
商定了正經事,趙文廷就要告退,李君威當即留其吃飯,但趙文廷顯然沒有這個胃口。不過裴元器陪著趙文廷離開后不到半個小時,又溜溜的跑回來蹭飯了。
“出去吃,咱別在家吃了。”李君威眼見裴元器蹭飯,當即說道。
裴元器眼睛一亮“吃膩餃子了”
李君威點頭,帝國以北京為十年首都,皇室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北方息息相關,到了年底,餃子吃的太多了,李君威都有些膩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