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廷知道自己兒子的情況,說是體弱,實際就是喜歡安逸罷了,對于李君威的安排,趙文廷也是歡喜的。
一來趙文廷這是第二任期了,還有兩年就要退了,他可不是皇黨出身的那些內閣首相,這些年,李海、裴成義等等一批皇黨出身的內閣首相,但凡退了,只要愿意繼續自己職業生涯的,都可以直接進入元老院,畢竟人家有貴族身份。而趙文廷呢,并沒有。
他當年加入海外事務部,趁著美洲戰爭去美洲搏命,還為此冒險橫穿安第斯山脈,大洋大山里穿梭,其實就是為了貴族身份。
帝國有規矩,文官但凡在海外經歷過陣仗的,參與過戰爭、海外開拓,且立下大功的,也可以受封爵位。而且與尋常軍人不同,軍人能封多高的爵位,全憑自己的建立的功勛。文官不同,功勛只是一方面,和職位也有關系。
但凡能進內閣的,有海外建功履歷,少說也是一個三等侯。
但,那一切都被他的幼子趙信晉給毀了,當然,也不怪他的兒子,而是時勢所逼。
這也是趙文廷第二個歡喜的原因。裕王主動提拔趙信晉,就是趙文廷與帝國皇室,乃至整個貴族階層的和解。
趙信晉年輕時候才華橫溢,受其父、兄影響,家中有法學淵源。帝國的學歷制度中,法律這一方是比較特殊的。考取法學的學歷,只看成績,不看履歷,沒有上過學,也無所謂。這主要是為了激勵帝國百姓學習法律。
在十七歲的時候,趙信晉就已經有了帝國法學學士學位,是帝國建立以來最年輕的法學學士。也因此直接進入帝國法學院深造,且在揚州擔任一年的助理法官。
這些履歷讓其有資格在十九歲的時候參加御試大考。
御試大考相當于前朝科舉的會試與殿試,趙信晉既有學識,又有名望,在當年大考的時候,也屬于種子選手。
可問題就在于,他太有名望了,由此引發了家諱案。
中國很早就有避諱的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國諱、憲諱、家諱、圣諱,國諱就是要避諱帝國的皇帝、太上皇、皇后等等,但實際上這早就形同虛設,李君華繼位之后,按理說,李君威等兄弟就要避諱,不能再用君字,可問題在于,皇室不在乎。
臣子上奏提醒李君華,李君華表示,太上皇在,不敢做主。而再問李明勛,李明勛的態度就很有意思了,他要是在乎這個,就不會讓兒子們是君字輩了。
后來,繼續有人上書、請愿,結果都被一一問責,原因很簡單,李君華繼位的時候,帝國還在嚴厲打擊地主士大夫余孽,因此那個時候,很多人以為,這可能就是皇室設立的一個陷阱,因此一個個的都不敢再提。
趙信晉參與的那次御試大考,卻舊事重提,卻也不敢沖著皇帝去。
原因在于,御試大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國考,就是書面考試和面試,把成績列出來后,皇帝決定廷試人數,少的時候二十人,多的時候,試驗五十人,但凡過了第一關的,都是直接提拔到中央或省一級的機構擔任秘書、助理這類職務,幾年后,就會下放主持一個鎮或一個縣的政務。
而廷試則是皇帝親試,廷試不排名次,只是皇帝從中挑選一部分,進入中廷甚至于侍從室,也未必必須是名列前茅之人,只是作為皇帝提拔年輕人的一種途徑,但被選中的人,無一不是飛黃騰達。
趙信晉是當年的翹楚,第一關過了之后,列為探花郎,這可是出了大問題了。因為第二關被命名為廷試,他的父親名字里就有一個廷字,按照帝國傳統,他就要避諱,就不能參加。
這種事,在古代也有,被稱為唐代三李的詩鬼李賀,便是因為他的父親叫李晉肅,而不能稱為進士,因為晉與進同音。
由此,趙信晉也被推上了輿論狂潮的潮頭。
與其說是針對趙信晉,不如說是針對皇室,打擊皇室的威望。背后有大把的人在推波助瀾,就是想逼著皇帝李君華表明態度,帝國是否還需要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