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在于,安南國已經吞并了高平的莫氏政權,一直寄希望南下統一廣南,建立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東方同盟建立,廣南加入,那這個政治愿望就不具備操作性了。
而長久以來,安南與帝國一直處于政冷經熱的狀態中。在前帝國時代,帝國就與廣南交情很深,與安南交惡,以至于安南曾經加入了大聯盟,甚至還趁著明清戰爭,入侵當時大明統治下的廣西地區,結果被帝國出兵打了回去,還順手把當年明朝丟失的防城港一帶的領土給拿了回來。
再加上高平莫氏政權的事,雙方政治關系一直不咋地,尤其是在帝國承認廣南國為藩屬國后,政治關系一直就比較緊張。
但在經濟上就完全不是這樣的,早在前帝國時代,海南島上的優質鐵礦與越南廣寧一帶的優質煤礦,就讓帝國在海南擁有了第一個鋼鐵工業基地,那個時候,鴻基煤礦還處于盜采狀態,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安南王室直接介入進來,并且大量吸引帝國資本進入,讓鴻基煤礦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引入帝國的先進的機械技術。
在帝國四十年的時候,安南國更是宣布,鴻基煤礦是世界第一大產量的煤礦,并且在帝國四十三年完成了年產一千萬噸的指標,在此次東方同盟會議上,安南國代表更是宣布,鴻基煤礦的年產量會在帝國五十年之前,達到年產一千五百萬噸的規模,同時在境內大規模勘探采掘新的煤礦,尤其是紅河三角洲一帶。
可以說,安南國就是帝國經濟合作的典范,其為帝國了海量的工業原材料,進口帝國的工業制成品。
此次東方同盟會議,初期就是定下以礦產出口彌合各國與帝國的貿易逆差,安南國最感興趣,因此積極參與,而在反對日本方面,安南國也很積極,至少從目前來看,安南煤炭在帝國市場上的最大競爭者就是日本煤炭。
從所占經濟比例來說,安南國對帝國的依賴不如廣南,但從經濟總量上來講,安南國是廣南國的數倍。
但這并不代表著安南國沒有危機意識,這一次東方同盟體系內的經濟合作,安南國就對此很有危機,誰也不能保證其他國家也分一杯羹,就算南洋各國沒有,其他國家呢,其中威脅最大的就是莫臥兒帝國,其煤炭產量年年增長,而且主要面向帝國出口。
在廣南國已經注定要加入東方同盟之后,安南國其實也無從選擇。
安南國與帝國之間的特殊關系是因為以往的愛恨情仇造成的,只要其加入東方同盟,一切都會走上正軌,但緬甸東吁王朝與帝國的關系卻是問題頗多,雙方的矛盾相當多。
因為帝國的崛起,緬甸北部的諸多土邦向帝國方面進貢,抗拒向緬甸表達效忠,因為帝國外藩改制,一應封建領主特權都被取消,這些土邦才是收斂了心思,繼續在緬甸體系內當一個土皇帝。
而帝國與阿拉干王朝的來往,更是讓緬甸不滿,這也就罷了,緬甸讓帝國不滿的是,其與歐洲各國的關系,緬甸是帝國藩屬國中唯一一個積極與歐洲來往的國家,英、荷、法等國,只不過是把東印度公司,變成東方公司,從殖民公司變成壟斷貿易公司罷了。
可以說,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不乖的那一個。
除了緬甸,中南半島諸國都表示加入東方同盟,而在南洋島嶼上,除了馬打藍蘇丹國等少數與帝國有沖突的國家,其余也表示愿意加入,東方同盟體系確立的速度非常快,事實上,不光是南洋,在印度次大陸上,也有不少國家愿意加入,只不過為了照顧印度斯坦帝國,帝國暫且不把那里納入考慮范圍之內。
東方同盟體系的建立,直接把日本推上了風口浪尖。原因很簡單,在經濟體系中,日本為了獲得好處,主張一藩一票,想要多吃多占,但在政治同盟中,有本事你再來呀,一藩一票,那就是日本分裂成幾十個國家,這顯然不是日本愿意看到的。
但無論經濟合作還是政治聯盟,都是屬于東方同盟體系中的一部分,日本只能選擇一種姿態,是一國一票,還是一藩一票。
在日本被批判后,各種各樣的聲音出現,溫洛王子代表南掌就提出了一個大國責任問題。
要知道,在南洋,八百萬人口的馬打藍就算是人口大國了,除此之外,也就緬甸人口達到了六百萬的規模,而日本呢,人口在兩千八百萬以上,很有可能已經超過三千萬了,絕對是一個大國,作為大國,就應該有大國的樣子
什么是大國的樣子,帝國就是大國的樣子,主動提出用礦產出口的辦法來彌合雙方的貿易逆差,那么問題來了,帝國通過進口各國的原材料來彌合貿易逆差,那么日本呢,日本作為一個大國,要采取什么樣的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