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譽趕在全國運動會開始之前,把萬龍鐵路的方案做了出來,以國家資本為主導,私人資本參與分紅的國營聯運方案在帝國御前會議上獲得了通過,在這種情況下,萬龍鐵路就可以推動了,但李君華還是要求獲得議院的認可。
其理由很簡單,南洋鐵路公司這樣一家國有控股的大公司的籌建,是需要議院核準的,尤其是財政投入。
為此,李昭譽專門前往了議院,甚至進行了一次公開的演講,其再次表明了一個原則任何想要控制一個國家命脈的經濟行為,都是屬于帝國所不允許的不當得利。因此,誰敢反對萬龍鐵路,那就是大資本家的代言人。
確如李永忠所說,萬龍鐵路的合作模式,是照顧了私人資本的,沒有與民爭利,真正倒霉的是那些資本家。
至此,萬龍鐵路規劃進行操作階段,而南洋鐵路公司隨即在帝國申京成立。
這一條鐵路的規劃,在整個南洋引起了軒然大波,至少從鐵路規劃中,各國都看到了帝國的誠意,緊隨其后的是大城到金邊、九龍的鐵路也進入了規劃階段,與南掌不同,暹羅擁有比較充沛的財政投入,因此要求占據較多的股份,而這一點依舊得到了帝國的尊重。
至此,南洋各國發現,帝國確實有誠意,盡可能的向各國傾斜政策利益。
因為鐵路線規劃,中南半島上的諸多國家聯絡開始加強,形成了一個把日本排斥在外的小團體,只不過,鐵路線的歸化和建設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因此各國擁有共同意愿,而不愿意立刻表態。
而這個時候,裕王李君威靈活的政治手段開始展現。
一開始東方同盟會議是力求先讓各國與帝國形成經濟共同體,然后再發展成軍事與政治的聯盟,但是隨著各國代表到了之后,李君威多加接觸,發現各國對經濟合作充滿了自己的小算盤,但是對政治結盟卻沒有什么抵觸情緒。
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原本就是帝國的藩國,現在要結成一個新的政治同盟,他們認為不過就是換個名字罷了,原本我拿你當爸爸,現在你叫我哥們了,我怎么也得回應一聲啊。
弄清楚了這一點的李君威索性政治先行,經濟跟上,直接把議題導向了政治方面,形成了老爹搞政治,兒子搞經濟的有趣場景,但這兩種活動卻實際上是相互配合的。
對于裕王提出的東方同盟,各國雖然積極性不同,但沒有什么國家表示反對,尤其是中南半島上的國家。
第一個贊成的是真臘,真臘王國的國王都是半個中國人,帝國對其影響力極大,其不會反對。緊隨其后的是南掌與廣南、阿拉干王國三國,南掌靠著帝國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其國家的疆域與國家的實力對比,有些德不配位,自然需要帝國這棵大樹。
而由李君威起草的東方同盟條約明確寫明,同盟致力于維護各國的統一與領土完整,加入這個同盟,就是保住現有的國家面積和政權的合法性。
廣南與阿拉干兩國加入的原因就簡單的多了,兩國都有一個惡鄰,廣南國面對來自安南國的軍事威脅,阿拉干則隨時應對來自北面緬甸東吁王朝的大軍,兩國加入同盟就可以保證國家的獨立自主。
第三批加入的是暹羅,暹羅原本不太想加入的,因為其與緬甸、南掌、真臘都有領土矛盾,加入了東方同盟,就意味著不能再擴張,而因為曼城事件,暹羅對帝國一直心存警惕。
但問題在于,暹羅不得不加入,首先與鄰國緬甸相比,緬甸正處于國家的巔峰,暹羅處于劣勢,兩國打起來,是暹羅吃虧,為了對抗緬甸,應該加入。而真臘與南掌都加入了,成了帝國的盟國,暹羅也就失去了擴張的可能,因此也不得不加入。
而針對真臘也是如此,當年帝國、暹羅和廣南三國聯合出兵進攻真臘,暹羅是占了不少真臘的領土。如何讓這些占領的土地合法屬于暹羅呢,那就是加入帝國主導的東方同盟。
安南國的情況就比較特殊了,本次東方同盟會議,安南國明顯是注重經濟合作而非政治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