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所有兒子里,幼子最為聰明通達,也因為太過于聰明通達,他根本就不想當皇帝,做這這種限制人身自由,勞心勞力的苦差事。
是長子幫他做了決定,李明勛發現,自己的長子在競逐儲位的過程中,使用了盤外招,竟然主動聯絡朱明復國主義者這些士大夫余孽,威脅太子的安全,這種行為,在歷朝歷代都能稱的上叛逆,但李明勛不在乎。
因為他確定,自己的長子只是爭奪儲位,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弟弟,僅此一點,就足夠了。至于儲位,李明勛站在長子的角度,他也認為自己無法舍棄,打下江山給別人坐,這種事,圣人也做不到,更別說,李明勛連孔圣人家都抄家了。
可李明勛不想繼續下去,這種事既然求不得周全,那就盡可能周全自己了,既然幼子不想當皇帝,那就只能二選一。
李明勛確定他的長子是一位成吉思汗、忽必烈那樣的人物,開疆拓土是把好手,但治理國家卻是不行,就從其容不下資產階級,認為應該取締議院,李明勛就認為自己的事業不能傳給長子。
如果他想成為一個封建君主,當初就不會建立君主立憲體制。
于是他給了長子建立自己帝國的機會,美洲或者次大陸,二選一。
基于對未來局勢的判斷和對長子的愧疚,在當初長子選定次大陸的時候,李明勛就認定次大陸就屬于長子了,這就是他的舞臺。這在當時看來沒有什么,畢竟李明勛認為帝國的勢力范圍邊緣就是次大陸。
可問題在于,他的幼子李君威從帝國二十年起就展現出了不亞于長子的武威,雖然李君威膽子很小,從不親臨戰陣,甚至因為畏懼寒冷,躲在后方玩樂,與敢駕駛戰列艦沖入敵人戰列線搏殺的長兄,和那個在草地上和愛新覺羅玄燁單挑的二哥完全不同。
但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好統帥,用最小的代價和最高的效率在海陸兩個方向為帝國開疆拓土,一直開拓到了極限。
這直接改變了李明勛之于局勢的判斷,帝國在南洋建立直接統治,讓南洋之興盛僅次于江浙,在南非地區陸續建立了四個行省,獨霸了整個澳洲,又開通了蘇伊士運河,等于說原本被李明勛視為帝國勢力范圍邊緣的印度洋地區,一下子變成了帝國的后花園。
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
當上皇帝的李君華,無論是出于私心還是出于帝國的戰略利益考量,都不會允許自己的長兄獨霸次大陸,要知道這可是一塊擁有超過一億人口的地區啊,出現一個統一政權,將是帝國的最大威脅。
因此帝國在次大陸上合縱連橫,最終把印度斯坦帝國限制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北部,在次大陸上保留了莫臥兒王朝,扶持了馬拉地帝國等強大勢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李明勛接受了這個現實,兒子雖然親,但也比不上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更何況,這邊是兩個兒子。
但問題是,李明勛接受了國家間的事,但對已故長子一脈更為愧疚了,而且現在的印度帝國皇帝李昭圭還是在他跟前長大的,因此,李明勛對印度皇室一向關照,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好在李昭圭登基后,一改父親生前對帝國的警惕和疏遠態度,實現了與帝國之間友好的關系,造就了皇室之間與國家之間的雙重友好。其本人生于帝國,長于帝國,對帝國的戰略和強大有著很深入的了解,因此從來就不想著開疆拓土,一統次大陸,反倒是休養生息,教化次大陸的百姓,可以算是次大陸幾千年歷史上,很少有的仁君典范。
李海和林君弘到了露臺,眼見父子三人各自坐著一句話不說,心道肯定是大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