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保守的預見性下,李明勛認為,在自己的兒子這一代,人口眾多,實力強大的次大陸和地球另一端的北美都是帝國勢力范圍的邊緣地帶,因此他在主持長子與次子分家的時候,給了長子次大陸和北美兩個選擇。
當時他以為長子會選擇北美,因為那樣的話,兒子之間的內斗就不存在了,畢竟隔著一個太平洋,能斗成什么樣呢
即便選擇次大陸,也只是說明長子還有染指帝國皇位的野心,但他認為一代人是做不成這件事的。
可是李明勛沒有想到,帝國勢力膨脹的如此之快,憑借南洋地區的發展和中亞地區的擴張,帝國可以從內陸和海洋兩個方向直接影響次大陸的發展,而次大陸也與帝國之間存在著技術代差,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誠王林君弘率領海軍及陸戰隊,就能在果阿城下,聯合葡萄牙和幾家殖民公司以及當地土著,就可以和次大陸上最強的封建大國打的有來有回,不相上下。
而他的長子卻借機從中亞進入次大陸,建立了印度斯坦帝國。
當初李明勛讓長子在次大陸和美洲做選擇的時候,就是心懷愧疚的,因為他原本娶親就晚,長子是意外所得,幼年時,李明勛長年在外,少與之團聚,而父母不和影響了長子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長子成長的階段,正是帝國與滿清、西方組成的勢力對峙的階段,因此,李明勛對長子的教育要求的是攻伐而非治世。
這主要是李明勛本人的保守性格所致,比如在其剛剛獲得南海制海權的時候,就派自己最信賴的學生馬東來探索澳洲,那是準備等著面對荷蘭與滿清的海陸夾擊時,有一條后路可退。
在未曾婚配的那段時間里,義子李海就是李明勛的法定繼承人,這是明確了的,就是因為李明勛知道十七世紀的醫療技術和惡劣的環境會讓自己隨時可能倒在征伐的道路上。
而有了兒子之后,繼承人就轉向了長子,鑒于當時惡劣的形勢,李明勛當然希望自己倒下后,自己的兒子可以高舉大旗,完成自己未競的事業。
可問題在于,李明勛沒有倒下,而他的長子在十四歲時,就隨海軍元帥一起南下,與帝國海軍一起,在印度洋上與歐洲聯合艦隊決戰,要知道,那是在海上,木質戰列艦上只要上了戰列線,就不存在任何一處真正說安全的地方。
長子君度身先士卒,率戰列艦殺入敵陣,立下赫赫武威,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此后又參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以副帥之名,總制江南一切事務,對江南軍管,彈壓的勛貴豪強,安定民心。
之后,又橫掃湖廣,經略西南,覆滅了大陸上最后一股抵抗勢力吳三桂,然后又快刀斬亂麻,對西南進行改土歸流。
更是在北伐漠北戰爭中,監國天下,此后又親自主持了裁軍,協助帝國控制了當時處于統治地位的軍功勛貴集團。
李君度站在李明勛的肩膀,橫掃天下,為帝國版圖和內政穩定奠定了基礎。但問題在于,早早取得太子之位的李君華也在此時成長起來。其雖沒有長兄赫赫武威,但為人謙和,做事穩當,頗具仁德。
帝國是靠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取得了天下,但不得不說的是,同時也覆滅了在南京復國的朱明政權,然后全國范圍清理地主士大夫,其法統一直備受爭議,而李君華身具帝國與大明皇室血脈,又是太子之尊,繼承皇位是合情合理的。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李君度打下來的天下,會讓自己的弟弟摘桃子。
李明勛確實也給了兩個兒子機會,他讓長子參與制定北伐計劃,看到了長子急功近利,覬覦儲位。卻讓太子參與北伐,長子監國。
長子監國不溫不火,但次子以沖齡率軍北伐,輕兵直入,在漠北草原追殺愛新覺羅玄燁數千里,數月不得安歇,以往太子身上的迂腐、圣母情節一掃而空,在戰陣之上,殺伐果決。甚至意外與愛新覺羅在草地單挑,戰而勝之。
雖然太子的機會很少,但他證明了自己與長兄一樣的優秀。
此后,李明勛給予兩個兒子又一次公平競爭,裁軍與清理商屯,都是得罪人的事,兩個兒子一人一件,長子裁軍完成的算是優秀,但次子清理軍屯,卻是陰陽并重,直接以挑起日本內戰的方式,給所有的商屯一條出路,并且在其中展現出了對貪污等現象的零容忍。
李明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猶豫不決,以至于把希望寄托于最疼愛的幼子身上。他感覺自己生兒子跟華為造手機一樣,一代更比一代強,那么或許幼子會更有天賦也說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