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之后,我就先跟太后說了,太后也說別張揚,那就不張揚唄。再后來,昭譽和昭承生了下來,老爺子才知道的,但事已經成定局,知道了又如何。”
李君華聽到這里,倒是頗為感動,雖然他知道自己弟弟本就有些涼薄的性,但說到底,也是為帝國著想,真要是被拿住個把柄,或許帝國對印度斯坦的限制就不會這么奏效了,而為了帝國著想,也就是為自己這個皇帝著想。
雖說這些年來,李君威在明里暗里幫了長兄不少,當年長兄南下奪印度江山,是李君威親自幫其看守退路。加冕登基,李君威親自前往,代表帝國承認。李君度病危,是李君威冒著擅動兵馬的大罪,籌集軍隊趕赴印度,幫其長子昭圭穩固江山,并且讓長兄生前最后一次擴張所得成果順利吞下去。
但李君華知道,自己的弟弟從未一碗水端平過,相對于這些年對自己的支持,對長兄的那點幫助實在是不值一提,而且李君威做事雖然不拘小節,但講究張弛有度,從未傷害過帝國的核心利益。
就比如,李君度生前最后一次擴張是攻伐莫臥兒帝國,雖說最終吞下了恒河流域上游和中游的大片區域,但帝國也不消耗一兵一彈,保住了莫臥兒帝國,保持了次大陸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且無論是殘存下來的莫臥兒帝國還是君主更替的印度斯坦帝國,隨后對帝國都表現出了友好,與帝國的貿易都產生了爆發性的增長。
實質上,李君威的那次出手是以最小的代價為帝國謀得了最多的利益。
“父皇,這都是過去的事了,雖說瞞著我們不讓我們知道,但也沒什么錯漏不是。大哥去了,生前又極寵愛昭奕,昭奕論親疏血脈,都屬于大哥那支了,這也算是皆大歡喜,何必再談舊事呢。”李君華寬解說道。
他也意識到,自己想錯了,今天所說的這件事雖然也是一個大秘密,但絕對不是他一直想知道的那個秘密。
“對對對,皇上說的是。老三這么渾的人,這輩子也就做了這么一件錯事,對他來說,難得啦。”李海連忙說道。
林君弘也說“是啊,這不算什么大事,對吧。”
其實三個人都覺得,這件事說出來也就說出來了,不應該再有什么改變了。
李昭奕是李君威的兒子,也就是裕王府長子,但長子終究不是嫡子。其實皇室不太在乎這個嫡庶之分,但問題在于,李昭奕身上有波斯人血脈,這才是大問題。
英王李昭瑢,身上有葉爾羌人一半血脈,少年時代也頗受爭議,一直到葉爾羌歸附帝國,葉爾羌一族成為帝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這才算是壞事變好事。
可李昭奕是波斯血脈,難道帝國還要再去吞并一個六百萬人口的波斯帝國不成
李海指著李明勛手里的拐杖,說道“今天把這事說破了,您老生氣,就用棍子打他一頓。說起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如就到此為止吧。皇上,您說呢”
“王兄說的極是。父皇,老三這些年,在外為帝國開疆拓土,在內與君弘一道為兒子遮風擋雨,因為有他挑頭,平日里,旁人都說老三不是,說兒子仁義,實際卻是壞名都讓老三扛起來了。
若這事再公開了,那些平日里就潑臟水的人,還不要上天再者,昭奕是印度國輔政王,若血脈受疑,恐怕于兩國關系也有不利影響。不如就算了吧,您大可責罰他。”李君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在皇帝看來,這算什么屁大點的事啊,自己這個弟弟,就沒什么不能包容的。
李明勛用拐杖敲了敲地面,說道“昭奕是他的兒子,卻是老大養大的,自幼也沒吃什么苦,原本我也不想再舊事重提,兩個人不相認,各自輔佐兄長,各安其好,多好的事,
偏偏這個混賬啊咳咳。”
李明勛說著,咳嗽起來,甩開林君弘送來的茶水,繼續說道“這個混賬不想安生啊,要多生事端啊。”
李君華眼見父親動了真火,再看李君威,此時竟然老實了起來,心道肯定還有后續,李君華問“你還有什么事,不一并說了”
“這個混賬王八蛋,想把昭奕認回來”李明勛見小兒子不說話,怒氣沖沖的說。
李君威說“還沒干吶,八字還沒一撇。”
“你還干想都不要想。”李明勛呵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