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倒是納悶了,問“老三,你沒事找事啊,為什么啊,你認回來干嘛啊。”
林君弘悄悄推了李海一把,雖說二人都是帝國宗室,但實際上,李海是他親表哥,兩家可是很親的。因為林君弘意識到一種可能,那就是與儲位有關,不然太上皇為什么忽然逼著裕王過繼小兒子給皇帝呢
說起來,裕王府這些孩子中,不乏優秀之人,李昭譽和李昭承兄弟,各有不凡之處。但問題在于,他們的父輩實在是太閃耀了。這兄弟二人的不凡與他們的父輩一比,簡直不值一提。
雖說也與缺乏機會表現有關,但事實就擺在那里。
相反,李君威的長子李昭奕在印度斯坦帝國可謂一柱擎天,以輔政王之位總攬朝政,不論治國還是領兵,都展現出了卓越的才具,他的兩個弟弟和他就沒法比了。
恍惚間林君弘覺得,皇帝沒有子嗣,若是能把這么優秀的孩子認回來,興許帝國第三代依舊是雄主蓋世呢。
但李海比自己的表弟想的長遠多了,在他看來,認回來也無法競爭儲位,一個封建王朝的領主,怎么可能當好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帝王呢而且李昭奕他們都有所耳聞,活脫脫一個年輕版李君度,殺伐果決。
在講究法律與公平的帝國,這樣的人渾身上下都是缺點,別說競爭儲位,連政務都不能插手。李君威做事只是不講政治規矩,但他張弛有度,更是尊重法律。
李君華看著自己的弟弟,心里也是狐疑,把李昭奕認回競爭儲位,這種事,他認為不存在這個可能。因為在儲位問題上,兄弟二人還是挺公開的,若李君威有這個想法,肯定提前與他這個皇帝打招呼。
細細一想,把李昭奕認回來這種事,怎么看怎么都是蠢事,吃力不討好,于公于私都沒好處。
裕王是什么性情,李君華太了解,少占便宜都算吃虧的人,怎么會做蠢事呢
李君威不說話,絲毫沒有了剛才好漢做事好漢當的光棍行徑,李明勛見三個子侄面面相覷,說道“你們三個還不明白嗎,這混賬是私心想著保住他大哥的江山呢,不惜填上自己,不惜壞了兩國邦交。”
“這哪跟哪”李海搖搖頭,終究還是不明白內里的邏輯關系。
林君弘倒不是自己這個因為年長而長久不視事的表兄,聽了太上皇的話,他稍稍理解了一些,看了一眼皇帝,皇帝似乎也明白了一些。林君弘輕咳一聲說“也沒聽說昭奕在印度有僭越之舉啊,大哥去了之后,昭奕一直輔佐昭圭,便如老三對皇上這般。”
李君威聞言,冷哼一聲“你們覺得他們兄友弟恭,我卻不以為然。大哥是什么人,我再清楚過了,他當初病危,立昭圭為后繼,說白了,就是昭奕年幼,無論法理正統還是實力對比,都坐不上皇位。
大哥更知道我的心思,就是他立了昭奕,我也會扶昭圭為帝。所以就以退為進,說是讓昭奕輔佐昭圭,其實就是讓他積蓄實力,將來奪位。
大哥若只是疼昭奕,何必給他實權,以當時的印度,大可給昭奕實地封王,自立一國。亦或者給他良田美宅,做個富貴王爺。他反而讓昭奕擁立昭圭為帝,就是想委屈求存,以待來日。
現在昭奕可是大權獨攬了,名副其實的二皇帝,再這樣下去,昭圭可就危險了。別人奪大哥的基業,我管不著,我的兒子,不行。”
“不會吧,昭奕是你的血脈,大哥怎么會有意立他”
“有意無意現在無所謂了,反正昭奕威脅了昭圭的皇位,那就不行。”李君威斷然說道。
“那是昭圭的問題,不是你的事”李明勛怒道。
李君威毫不示弱“誰讓你們從小教他仁義愛民之道,他明明可以做個乾隆,非要當什么雍正,自己作死,我再不管,他就真死了”
李君華、李海和林君弘三個人三臉懵逼“什么雍正,啥叫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