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群優秀的人中間,只有放縱到底和一樣優秀兩個選擇,而當年李昭圭就選擇了后者。
長久以來,李昭圭都是李家唯一的男丁,因為其是英王一脈,不涉及儲位,父親又不在身邊的緣故,因此自幼被就悉心培養,其本人也足夠爭氣,成長為李氏家族中第三代的佼佼者。
但問題就在于,他已經是一國之君,無人為他遮風擋雨,想要有所作為,就要有所折損。
李君華等三人不懂什么叫雍正、乾隆,這是這個世界上,唯有李明勛和李君威父子二人知道的真實歷史,而這也恰恰說明了此時李昭圭的處境。
李君威支持自己的侄子繼承長兄的事業,并不期望這個侄子能有多大的作為,因為他是印度的皇帝,注定會被帝國一方壓制。帝國不希望印度的皇帝是成吉思汗、忽必烈,而李君威則希望他的侄子可以做一個無為而治的漢文帝,或者當一個混吃等死的乾隆爺。
可李昭圭本人是有一定政治抱負的,作為封建集權帝國的皇帝,他注定把印度斯坦帝國視為自己的家天下,李昭圭不想爭霸于世界,但卻想內部的改革與進步。
在李昭圭看來,帝國崛起太快,處于帝國核心區域的印度斯坦已經無法獲得帝國那樣的國際地位和世界霸權,但他仍然有機會讓他的子民過上富足的生活,甚至說,比帝國百姓還好一些。
畢竟,占據了整個印度河流域和半個恒河流域的印度斯坦帝國,是一個極富自然稟賦的國家,只要內政得當,這個國家的人民仍然可以過的很富足。
但李昭圭不得不面對他父親留下來的軍功貴族的影響。
當年李君度選擇印度,而舍棄的美洲,是幻想將來有一天統一次大陸,還可以攜百萬之眾,提刀上京,再奪帝位。當然,這注定是南柯一夢了。
而李君度選擇次大陸之后,向父親討教這條道路如何走,父子二人商議得出的結果是,李君度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對于開疆拓土建立帝國來說是足夠的,甚至李明勛都覺得自己未必有兒子那種能力。
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帝國,李君度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如何治理一個帝國。
但李明勛也沒有這樣的經驗,因為他掌握權力的那三十年,也一直是在打天下,內政方面,多是交給義兄林誠和義子李海打理。更重要的是,李明勛建立的國家,是一個以軍功貴族為核心,以資產階級為經濟基礎的國家,而很顯然的是,在印度建立一個國家,必然是封建皇權的國家。
李明勛自己都沒正兒八經的當一回封建君主,又如何教自己的兒子呢
好在,李明勛為自己的長子找了一群好老實,在帝國八年,皇室分家的時候,帝國是有一批懂的治理封建國家的人才的。這些人才非常專業,甚至說,沒有人比他們更為專業,因為他們原來的身份就是皇帝、親貴和朝廷大臣。
這批所謂的人才就是帝國在戰爭中俘虜的滿清與朱明兩個朝廷高官貴族,全部在昌平戰犯管理所改造,而且李明勛認為,李君度最好的老師就是順治和那些八旗貴族,因為長子如果入主次大陸,和滿清入主中原差不多,都是以小治大,以異族統治土著民族。
事實就是,李君度幾次三番拜訪管理所,向包括順治在內的滿洲貴族取經,而在帝國二十年后,其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國,其政治體制,也充滿了滿清的味道。
比如滿清的國本是滿洲,而印度斯坦的國本則是華族,這個華族并非只是漢族,漢族只是其中的大部分,還有當時對李君度事業有著極大幫助的葉爾羌民族。
而滿清最為依仗的軍隊是八旗,而李君度以八旗制度為藍本,建立了十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