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李永忠說的那樣,西班牙購買帝國的軍艦,打造現代化的海軍,必然會引發整個歐洲的連鎖反應,但是帝國也別無選擇。
目前來說,歐洲第一海軍屬于尼德蘭,其通過戰勝法國而崛起,另外擁有現代化的蒸汽動力戰艦的國家還有瑞典和葡萄牙。
雖然后兩者是帝國在歐洲傳統朋友,可這兩個國家很明顯是不具備大國潛質的。
工業革命的前后,造就大國和強國的基礎就已經完全不同,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通過打造一支強力軍隊,建立征兵制度,一度成為歐洲豪強,稱霸整個歐洲北部。
但是工業革命之后,能否成為強國,更多的看該國的人口多寡、疆域面積和擁有的資源。
人口多,疆域大和資源豐富的國家,未必可以成為大國,但是成為大國,必然需要具備這三個條件。
目前帝國在歐洲的戰略態勢還算不錯,但是帝國皇室是非常具有危機感,也擁有預見性。
英法是帝國的對手,而且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其國內的制度也給工業化提供了不錯的基礎。
不出二十年,就會出現兩個海軍強國在歐洲,而帝國在歐洲的那些友好國家,既沒有意愿和這兩個國家對抗,也沒有能力與英法分庭抗禮,難道帝國要在距離半個地球距離的歐洲,獨自對抗這兩個國家的競爭壓力嗎?
顯然這是不行的,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這就是李昭譽要做的事。
而西班牙就是最好的扶持對象,援助其建立現代化的海軍是好處多多的。
李昭譽等候了腓力五世兩天,顯然這位國王對這件事非常上心,只不過做出決斷,依舊是一個復雜而又困難的事情,而腓力五世兩天內,不斷派使者來問候,送來各式禮物,以免李昭譽會改變主意。
腓力五世是有這個意愿的,而且其想改革的可不只是海軍,還包括陸軍,腓力五世雖然掌握了西班牙的大權,坐穩了國王的位置,僅憑其在財政上所取得的成就,就是近一百五十年來的最優秀國王。
但問題在于,因為帝國的崛起和介入歐洲事務,對于西班牙來說,過去十年發生的變化,比過去兩個世紀還要多,腓力五世必須要追上歷史的潮流。
腓力五世想要恢復在意大利地區的統治,讓西班牙重新回到歐洲最強的地位,而僅僅是面對奧地利帝國這么一個對手,就需要海軍和陸軍的全面加強,而西班牙的軍隊,實在是一言難盡,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作戰理念都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而西班牙的財政現在嚴重依賴殖民地,在可預見性的未來,這種依賴也只會加重。美洲殖民地就是西班牙的生命線,西班牙的強盛與否乃至生死存亡都與其息息相關。
在腓力五世之前,進行全球擴張的帝國是西班牙在海外的最大挑戰,但是隨著《馬德里條約》的簽署,實際上帝國就與西班牙劃定了勢力范圍,承認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
腓力五世上臺后,通過向各國開放殖民地的方式來減少各國對其殖民地的覬覦。
所以,西班牙現在殖民地受到的威脅已經不是來自外部了,帝國停止了對其殖民地的擴張,而英法暫時沒有這個能力,其也被喂飽了。
西班牙海外最大的威脅是來自于殖民地的獨立傾向。
這種獨立傾向的來源主要是經濟原因,事實上,所有的殖民地都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可以說是外向型經濟。
殖民地主要生產原材料和初級產品,這些東西要對外出口,而其所需的工業制成品則需要進口。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其生產的原材料是西班牙所消化不了的。墨西哥種植棉花,可是西班牙沒有像樣的紡織業,古巴生產高質量的煙草,但西班牙人仍然以抽煙斗為主,沒有正經的卷煙廠。至于殖民地開采的那些礦石,更是西班牙無法使用的。
而作為一個封建集權國家,別說大工業生產的工業制品,就連封建經濟體系中的手工業產品西班牙都無法做好。
這意味著西班牙的殖民地嚴重依賴帝國、英法等歐洲國家,經濟對外依賴越多,受別的國家影響也就越大。顯然,除卻西班牙之外的任何國家,都是樂見西班牙殖民地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