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飛點了點頭,現在所有的賽車調校,都是比賽工程師按照自己的經驗,以及車隊往年的賽車數據進行調校。
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調校,并不一定適應新賽車以及車手本人。所以最終比賽調校,還需要經歷三次練習賽,根據賽道屬性的反饋,再做出最終的調校決定。
張一飛這邊做好發車準備,另外一邊阿萊西,同樣跟他的比賽工程師科德溝通結束,開始把頭盔給罩上,準備坐進賽車里面,進行澳大利亞大獎賽的首輪練習賽。
阿爾伯特公園賽道的第一輪練習賽時間,是周五早上的十點到十一點三十,總共用時一個半小時。但是練習賽的時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每個賽道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練習賽時間也會做出相應的更改。
同時練習賽還有很多跟排位賽以及正賽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練習賽都是從維修站發車,并不強制車手同時發車。同時對車手進站、出站時間,甚至是跑了多少圈數,都沒有任何硬性規定。
所有的F1車手,都可以根據自己車隊的建議跟策略,在練習賽這一個半小時時間段里面,自由出入賽道進行賽車測試。
一般情況下,練習賽出入賽道分為兩種情況下,分別是技術檢測圈跟計時圈。
技術檢測圈顧名思義,就是上賽道對賽車的動力系統、傳動系統、空氣動力套件等等方面,進行一個系統的檢測,然后把反饋傳遞給維修站,這樣車隊就能根據車手的要求,完成對于賽車的調校。
所以技術檢測圈不追求速度,一分多鐘跑完的賽道,技術檢測圈跑兩分多鐘很常見。
計時圈就更好理解了,當技術檢測圈跑的差不多,進站調校之后,自然就是要在賽道上實驗一下能跑多快。這時候賽道圈速就開始計時,甚至還會有車手圈速排名。
觀眾從圈速排名中,也能提前的了解車手的實力跟賽車的性能。
當然,這種排名并不是絕對的強弱之分,更多只能起到一個參考作用。排名靠前的正賽不一定能拿冠軍,但是大概率不會墊底什么的。
排名靠后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沒有競爭力的車手跟車隊,其中也有可能是試車手在跑。
比如說中國首位進入F1的車手馬青驊,就曾經代表著HRT跟卡特漢姆車隊,跑過F1官方練習賽。
只是很可惜,馬青驊的這兩次練習賽,成績都有點慘不忍睹。就拿12年他首次參加的意大利蒙扎賽道練習賽來說,面對當時已經算得上“老年”車手的舒馬赫,他足足落后了5.817秒。
問題這還不算什么,當時那場練習賽,舒馬赫是跑出了所有車手最快圈速,落后第一名還能接受。
真正讓馬青驊沒有跨過F1試車手這道門檻的,是他當時落后倒數第二名,就是他的HRT隊友德拉羅薩,也差不多接近2秒!
倒數第一能落后倒數第二2秒,那真是被拉開了一個巨大的檔次,完全達不到F1正式車手的合格線。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馬青驊實力不濟,畢竟他起跑線上落后太多,甚至為了支撐自己方程式訓練,中途還時不時要參加一些房車賽事賺錢補貼。
這種情況下,能堅持自己方程式賽車的夢想,已經非常不容易,想要跑出好成績,真的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