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接了彪馬跟可口可樂的代言,元旦左右你們應該就能在電視上看到廣告了。”
“老張,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那時候賽車,有個幾十萬贊助就是天價,現在一飛出手就是八百萬,還是美金。”
盧寧平用著感慨的語氣說了一句,他們當時的港京拉力賽,除了三菱跟斯巴魯提供賽車跟技術支援外,就只有555香煙贊助獎金跟開銷。
整場拉力賽下來,哪怕就是拿到所有分站冠軍,加上補貼最多也就是幾十萬人民幣。現在過去還不到十年,張一飛出手就是八百萬美金,這是他們這些老一輩車手,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是啊,時代不同了,而且一飛的成績,也不是我們這些老家伙能比得上。”
張志國用著自嘲的語氣回了一句,不過內心里面卻是滿滿的驕傲。
這不單單是錢的問題,而是曾經的希望已經實現,自己兒子站在了世界最高的賽車舞臺上面,跟外國頂級車手一個檔次的地位跟收入!
盧寧平點了點頭,然后看向張一飛,把話題轉回到修建卡丁車俱樂部上面。
“一飛,如果按照高標準的,這筆錢足以在廣深打造一個標準賽道。甚至我覺得眼光不應該局限于卡丁車訓練,可以放寬到初級方程式!”
有錢就有底氣,張一飛的橫空出世,帶動了很多人對于賽車的渴望跟了解。就如同當年姚名進軍NBA,直接打開了中國籃球市場一樣。
盧寧平覺得可以嘗試挑戰初級方程式,要知道卡丁車只能算是“搖籃”,但是初級方程式,已經邁入了方程式賽車的門檻,可以進軍全球的F3級別賽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可以,那就按照初級方程式標準打造俱樂部。”
對于盧叔提高目標的想法,張一飛直接點頭贊同,既然有這個能力去提升檔次,為什么不去做呢?
張一飛對于中國賽車的野心,從來都不只是局限于卡丁車這種級別,而是要去探尋賽車運動的真諦!
賽車運動,對于車手來說,是追求速度與激情,但是對于一個車企跟國家來說,完全不是這個目標。
車企要做的事情,是借助汽車職業賽事,來彰顯自己的品牌力量跟實力。這里面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本田靠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供應F1賽事引擎,讓自己聲名鵲起。
不單單在日本國內,做到了跟豐田、日產等等巨頭相匹敵的地位,哪怕世界范圍內,也讓自己成為了發動機技術“高性能、高科技”的代表。
而對于國內的影響就更直接了,否則就沒有那句著名的“買發動機送車”口號。
這一切的基礎,追根溯源就是本田通過各項職業賽事,特別是跟邁凱輪完成F1王朝統治,把自己發動機名聲打出來。然后再下放到民用市場,天然就能得到顧客的認同。
張一飛想做的事情,不止是開一家俱樂部那么簡單,未來跟華利或者國內其它車企深度合作,打造屬于中國的方程式廠隊。
如果可以的話,他想要讓中國車企,復制本田的奇跡!